地大新聞網訊 7月26日上午,湖北省科技大會召開,會上宣讀了《湖北省人民政府關于2023年度湖北省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我校共有18項科技成果獲獎,其中作為牽頭單位同時摘得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的一等獎各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5項。我校校長李建威及獲獎代表參加了會議。

校長李建威校長和獲獎代表王玥瑋副教授、蔣恕教授、張宏斌副研究員

生物地質與環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地球科學學院謝樹成院士等完成的成果《長江中游兩萬年以來干濕古氣候的演變規律與驅動機制》,獲2023年度湖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這是他領導的團隊繼去年獲得了省自然科學一等獎后的再一次突破。這個成果在突破一系列干濕古氣候原創性代用指標的基礎上,查明了長江中游2萬年以來干濕古氣候的時間演變規律,發現了中國東部干濕古氣候的空間變化格局,提出了干濕古氣候時空演變的驅動機制,從而實現了干濕古氣候研究在方法體系、時間演化、空間格局上的全鏈條創新。這些創新性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美國科學院院刊》、《地質學》等國際期刊上,入選2018年湖北十大科技事件,它們不僅破解了干濕古氣候的時空格局難題,而且解決了古氣候與現代氣候的對接難題。

資源學院和新能源學院蔣恕教授主持的成果《非常規油氣源-儲-井-縫協同調控增產關鍵技術及工業化應用》獲2023年度湖北省技術發明一等獎。該成果創建了非常規油氣源儲—地質—工程多參數甜點表征理論與方法;解決了油氣甜點預測不合理、壓裂材料“運移—封堵—造縫”機理不清晰等關鍵問題。通過研發體積壓裂設計和分布式光纖監測系統、以及壓裂新材料、裝備和工具,突破了油氣甜點鉆遇率低、縫網復雜度提升有限、壓竄風險無法診斷等難題,成果應用于我國11個非常規油氣田,為推動我國油氣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新技術支撐。

計算機學院王力哲教授主持的成果《自然災害空間信息智慧應急關鍵技術、裝備及應用》獲2023年度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該項目提出了透視遙感概念,突破了多星聯合通訊關鍵技術,研發了復雜災情高效智能分析方法,建成了無人機航空應急服務網絡系統;研發的通信無人機中繼設備和“多層級全鏈條”地質災害應急值班指揮會商系統成功應用在各類自然災害的防治和救援中,提高了應急救援管理的科學化、專業化、智能化和精細化水平,對我國自然災害智慧應急行業形成了引領作用。
我校作為第一完成單位共獲9項2023年度湖北省科學技術獎勵,分別是:
成果名稱 |
獎勵類別 |
主要完成團隊 |
長江中游兩萬年以來干濕古氣候的演變規律與驅動機制 |
自然科學一等獎 |
謝樹成院士團隊 |
非常規油氣源-儲-井-縫協同調控增產關鍵技術及工業化應用 |
技術發明一等獎 |
蔣恕教授團隊 |
自然災害空間信息智慧應急關鍵技術、裝備及應用 |
科技進步一等獎 |
王力哲教授團隊 |
海洋低溫復雜地層安全高效固井技術與應用 |
科技進步二等獎 |
劉天樂教授團隊 |
復雜多視圖數據聚類理論與方法 |
自然科學三等獎 |
唐廠教授團隊 |
大型船舶火災智慧管控關鍵技術及應用 |
科技進步三等獎 |
毛少華教授團隊 |
多波段、可調控脈沖光纖激光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 |
科技進步三等獎 |
黃田野教授團隊 |
礦區地質環境遙感大數據智能解譯關鍵技術與應用 |
科技進步三等獎 |
陳偉濤教授團隊 |
土地利用可持續性評估技術體系與綜合應用 |
科技進步三等獎 |
鄧祥征教授團隊 |
據悉,此次全省共有339項科技成果(人)獲獎。其中,突出貢獻獎2人、自然科學獎44項、技術發明獎28項、科學技術進步獎242項、青年科技創新獎8人、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獎15項。(供稿 科學技術發展院 編輯 王俊芳 審稿 尚東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