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新聞網訊(通訊員 陳濤 林偉華 攝影 陳濤)10月30日,2024亞洲通量網(AsiaFlux)年會在我校南望山校區開幕。大會聚焦“亞洲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圈—大氣相互作用和碳動態”主題,以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為使命,為與會代表搭建高水平國際學術交流平臺。
年會由亞洲通量網(AsiaFlux)、中國陸地生態系統通量觀測研究網絡(ChinaFLUX)、我校主辦,地理與信息工程學院、自然資源部國土碳匯智能檢測與空間調控工程技術創新中心、區域生態過程與環境演變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承辦,日本國立環境研究所、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國家生態系統科學數據中心、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協辦。

中國科學院院士于貴瑞、亞洲通量網執委會主席Kazuhito Ichii、校黨委副書記王林清、學校相關部門負責人等,來自中國、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泰國、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印度等國家和地區200余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大會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舉辦,設主旨報告及通量觀測理論與技術培訓等七個分論壇。開幕式由地理與信息工程學院院長王紹強主持。

王林清向蒞臨會議的國內外專家表示歡迎,他介紹了學校聚焦地球科學領域,圍繞學科前沿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積極開展對外學術、科技和文化交流等取得的成果和致力于謀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突出成就。他強調,應對氣候變化是人類共同的事業,希望與國內外專家學者廣泛交流、互鑒經驗、攜手同行,促進亞洲各國在生態系統碳通量觀測研究方面的合作,推動更高水平的可持續發展,共同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開拓新路徑、貢獻新力量。

于貴瑞院士報告

亞洲通量網執委會主席Kazuhito Ichii報告
于貴瑞院士、亞洲通量網執委會主席Kazuhito Ichii分別就中國通量網絡和亞洲通量網絡的陸地生態系統研究目的、進展、成果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做報告,介紹了中國通量網絡和亞洲通量網絡未來研究方向的規劃和設想。于貴瑞院士指出,構建基于通量塔群的、通量—濃度—儲量結合的綜合監測體系,提升陸地生態系統通量相關理論與技術水平,需要我國和亞洲各國科研人員一起努力,為全球碳平衡的量化作出貢獻,加深我們對亞洲生態系統在全球氣候系統中作用的理解。

AsiaFlux2024培訓班教師和學員交流
本次亞洲通量網年會的召開,展示了我校在生態環境通量觀測領域的創新成果,推動我校生態系統通量相關理論與技術研究發展,促進我校相關學科的國際學術交流和合作,提高我校國際化辦學和科技創新水平。

此外,大會期間我校團委和藝術與傳媒學院師生為參會外賓呈現了一臺集編鐘、民樂、歌舞于一體的民族音樂會,將學術思想碰撞和藝術文化共鳴完美融合。
據悉,AsiaFlux是以微氣象渦度相關技術和箱式法為主要技術手段,對亞洲地區典型陸地生態系統與大氣間碳水及能量通量開展長期觀測研究的網絡。AsiaFlux于1998年建立,聯合了中國生態系統通量觀測研究網絡(ChinaFlux)、日本通量網(JapanFlux)、韓國通量網(KoFlux)等多個亞洲國家通量觀測研究網絡,通過跨區域聯網合作,增加了生態系統觀測類型與代表性,極大地推動了亞洲地區通量觀測研究工作的發展。(編輯 王俊芳 審稿 陳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