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大新聞網訊 (記者 孫彥欽 通訊員 宋虎躍)12月7日,中國古生物學會新技術新方法專業委員會第一屆會員代表大會暨第一屆一次學術年會在我校未來城校區召開。大會開幕式由新技術新方法專委會秘書長宋虎躍研究員主持。
中國科學院院士殷鴻福教授、謝樹成教授,我校黨委副書記王林清,中國古生物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所長王軍研究員,副理事長劉俊研究員、王旭日研究員、宋海軍教授參加會議。

王林清介紹了我校在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學科建設的悠久傳統和取得的卓越成績。他表示,古生物學作為地質學的一個重要分支,不僅揭示了地球生命演化歷史和地球古環境變遷過程,同時也為找礦突破、能源安全等國家重大戰略提供了重要支撐。他希望以新技術新方法專委會的成立為契機,為古生物學進一步發展打開新局面,為我國科技創新事業貢獻新力量。

王軍肯定了地大為中國古生物學轉型發展做出的重要貢獻。他希望專委會今后以“新技術新方法”為紐帶串聯古生物學各個子學科方向,充分利用新質生產力促進中國古生物學高質量發展。

中國古生物學會秘書長萬斌研究員宣布第一屆會員代表大會專委會委員和主任委員名單。

謝樹成作題為《夯實技術支撐的古生物學轉型發展之路》的大會主旨報告,從“古生物學發展亟需的技術突破”“生物圈本身的技術突破”“生物圈影響其他圈層的技術突破”三個方面強調新技術新方法對古生物學發展的重要性。

會上,由我校與科大訊飛聯合開發的“元古大模型”正式發布?!霸糯竽P汀币劳形倚5厍蚩茖W學院宋海軍教授團隊在地球生物學領域的研究成果,對62萬多張古生物化石圖片、3000篇地學文獻的45萬余條地質實體與屬性進行數據清洗與標注,綜合運用圖生文、文生圖、文生文的生成式預訓練模型架構,驗證了利用多模態大模型技術解決地球科學領域問題的技術路線。目前,“元古大模型”可識別120類常見的古生物化石、巖石,可進行地學文獻實體抽取、基于文字描述信息的化石復原、地學專業知識的即問即答,將逐步上線地學智能搜索引擎和古生物科普數字人等功能,為地球科學專業學生的教學、實踐及科研等活動,以及地質工作者提供服務支撐。
學術報告環節,北京大學胡永云教授、李揚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黃方教授,南京大學樊雋軒教授,天津大學鄭旺教授,成都理工大學馬超教授,云南大學叢培允教授,我校朱振利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殷宗軍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盧靜研究員,中國科學院深??茖W與工程研究所屈原皋研究員分別圍繞古生物、古氣候、古環境等不同方向的新技術新方法研究進行交流分享。
中國古生物學會新技術新方法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宋海軍教授表示,專委會旨在搭建古生物新技術新方法的交流、合作平臺,推動古生物學研究與新技術、新方法的深度融合,進而解決古生物學中的難題,提升我國古生物學研究的國際競爭力。
中國古生物學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相關代表,國內古生物新技術新方法領域知名專家,以及來自全國65家單位的200余名代表參加此次會議。

(審稿 陳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