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新聞網訊(記者 王誨 吳仁喜 屠傲凌)在黨的領導下,中國地質事業與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同頻共振,歷經百年發展歷程,逐步形成了歷史底蘊深厚、時代特征鮮明的地質文化。地質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地質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批示。在推進地質工作現代化的新征程上,堅持習近平文化思想科學指引,弘揚發展新時代地質文化,能夠為地質事業發展提供強大的思想保證、輿論支持、精神動力。
作為一所以地球科學為特色的綜合性大學,我校始終肩負著傳承弘揚地質文化的重任。多年來,學校堅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地質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引領地質文化建設為使命,深入挖掘新時代地質文化精神內涵和時代價值,著力打造有影響力的地質文化研究、教育和傳播高地,讓地質報國的薪火代代相傳。
傳承為基,深耕地質文化厚土
2022年10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山東省地礦局第六地質大隊全體地質工作者重要回信時提出的“愛國奉獻、開拓創新、艱苦奮斗”,成為新時代地質精神譜系的核心內容。
“艱苦樸素 求真務實”的校訓精神,與地質文化的精神核心高度重合。地質文化的精髓早已融入學校精神文化的血脈之中,與大學精神、區域文化相互交融,孕育出“胸懷大局、初心如磐、艱苦創業、玉汝于成”的南遷辦學精神,“扎根中國、胸懷天下、勇攀高峰、追求卓越”的攀登精神,以及“山河為師、啟智育德、力行悟道、地質報國”的搖籃精神。

《大地之子——院士的大學時代》圖書封面
“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為了深入傳承地質文化之“根”、探究地質文化之“脈”,學校積極籌建流域環境與長江文化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構建地球科學與人文社科交叉創新平臺,校史館精心建立了46位名人檔案,深入挖掘了7800余冊清末及建校初期珍貴古籍,完成了《清末民國及建校初期重要地學古籍的搶救性修復與基礎性編研》項目,出版了《大地之子——院士的大學時代》等弘揚地質科學家地質報國精神的系列圖書。
學校巧妙地將地質文化元素融入大學文化標識。以“山、水、林、田、湖、草、海、沙、指南針、地質錘、登山人、追夢‘地大人’”為靈感源泉,精心設計視覺形象識別系統輔助圖形,表達了學校始終瞄準“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建設,聚焦服務“美麗中國、宜居地球”建設,致力于可持續開發利用地球資源,有效地促進綠色發展和綠色生活的決心。基于視覺形象識別系統,學校設計開發了健康礦物地質系列文創、礦物化石文創、CUGERS系列文創、南望風采系列文創、珠寶系列文創等共計158種產品,每一款文化創意精品都承載著地質文化的厚重底蘊與校園精神的獨特魅力。
在地質文化沃土的滋養下,一顆顆地質報國的種子在每一位地大人心中生根發芽。2024年9月,在2024級新生開學典禮上,數千名師生齊聲唱響校歌《勘探隊員之歌》,嘹亮的歌聲響徹地大校園。這首歌曲作為地大人的精神標識,是學校各大重要活動中的必備曲目,它唱出了廣大地質工作者的浪漫情懷和赤子之心,激勵了無數地大人以火一般的熱情去投身“為國找礦”的偉大事業。

學校“2軸5帶28景”文化景觀群
地質文化不止內化于地大人的心中,更外化于校園的每一處空間。漫步校園,地質文化元素隨處可見、觸手可及。逸夫博物館、地質隊員雕塑、地質年代長廊、化石林、院士長廊、地球廣場、攀登雕塑……由“校史文化景觀帶”“生態文化景觀帶”“地學文化景觀帶”“學科文化景觀帶”“地學文創景觀帶”等交織而成的文化景觀群,宛如一幅幅動人的圖景,生動展現了學校深厚的地質文化根基、悠久的地質文化積淀和獨特的地質文化底蘊。
創新為翼,助推地質文化育人

2023年12月,短劇《北京,不會震》在首屆全國地質文化藝術節上公演(王俊芳 攝)
對于廣大地質工作者和地質類高校師生而言,“李四光”這個響亮的名字,如一座不朽的豐碑,承載著地質人的無上榮光。我校原創話劇《大地之光》,通過對李四光先生的人物塑造,謳歌了以李四光先生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鞠躬盡瘁的崇高品格。該劇入選“共和國的脊梁——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在全國巡演12年,輻射觀眾達10萬余人次,上千名參演的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洗禮,數萬名師生在沉浸式體驗中感悟了李四光先生的價值追求。2023年12月,《大地之光》節選片段、短劇《北京,不會震》在首屆全國地質文化藝術節上公演,贏得了全國廣大地質工作者的贊譽和肯定。在地質文化的燦爛星空里,《大地之光》已然成為一顆熠熠生輝的明星。

《山河作證》榮獲中央網信辦中國正能量網絡精品作品
“詩文隨世運,無日不趨新。”地質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守正創新,離不開精品力作。以“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師生”為宗旨,學校師生們積極開展創作,產出了一批講好地質故事、傳承地質精神、弘揚地質文化的優秀作品。藝術與傳媒學院、地球科學學院、黨委宣傳部在探月工程20周年之際聯袂出品原創歌曲《探月》,在人民網、學習強國、中國新聞網、長江日報視頻號等平臺發表,引發熱烈反響;地大學子張世春創作的《“小錘君”的故事》系列畫作,描繪了地質人學習生活的校園場景和野外地質工作場景,引發了人民網、光明網等上百家媒體競相報道轉載,點擊率突破100萬+;陳華文創作的20余幅連環畫《地質初心交給祖國》被全國50多家媒體爭先報道和轉載;《山河作證》《攀登者》《地質災害防治與研究紀事》《逐夢山河》《情系山河》等系列繪本,圍繞野外地質實踐教學與科考故事,傳遞堅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展現了地大人服務國之大者的胸襟和情懷。其中,《山河作證》榮獲中央網信辦“2022中國正能量網絡精品”,是近幾年省內高校中唯一獲得此項殊榮的佳作。
對于從事地質工作的人來說,野外是第一實驗室,登山則是“必修課”。學校被譽為中國登山戶外運動的“黃埔軍校”,目前已有14位地大人26次登頂珠峰。2024年2月,學校聯合人民網推出“為國攀登”主題思政大課,講述地大人攀登自然高峰、科學高峰、人生高峰的感人故事,湖北省教育廳作為“開學第一課”組織全省大中小學生集中收看,覆蓋人群超2000萬,引發強烈社會反響。

2024年暑期,我校師生在北戴河實習基地開展地質認知實習(梁睿華 攝)
學校還十分注重地質文化實踐育人,精心打造“鄉村振興學校實踐育人基地”“大學生長江源科考”等實踐平臺,打造“美麗中國講師團”等宣講團隊,牽頭成立地學類專業實踐教學育人聯盟,攜手北京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40所高校構建實踐育人共同體。學校的周口店實習基地每年有60余所國(境)內外高校、累計2000余名國內外學生開展地質實習和文化交流。

2024年7月,學校地質e站啟動儀式暨廣西南寧全桂礦業地質e站揭牌儀式舉行(焦思勤 攝)
賡續七十余年實踐育人優良傳統,學校啟動了“地質e站”教育科技人才育人服務共同體建設重大戰略舉措。自2024年暑期以來,在13個省區揭牌成立了23個地質e站。作為集鑄魂育人、科技服務、文化傳承和數字賦能于一體的科產教融合育人服務平臺,地質e站既是培養未來地質行業時代新人的鑄魂育人站,又是支撐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保障能源資源安全的科技創新站,更是大學與行業開展文化交流、推進新時代地質文化創新與傳播的文化傳承站。
傳播為帆,弘揚新時代地質文化
2024年11月17日,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大洋鉆探船“夢想”號在廣州正式入列。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信,表示熱烈祝賀。賀信提振了建設海洋強國的信心和決心。

2024年11月,第二屆全國地質文化藝術活動在學校舉行(焦思勤 攝)
2024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也是紀念李四光誕辰135周年。11月26日晚,第二屆全國地質文化藝術活動在我校盛大開幕,來自全國各地的地質工作者、文化藝術愛好者以及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共赴這場地質與藝術交融的盛宴。書畫、視頻、匯演等多種藝術形式接連上演。其中,由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表演的情景舞蹈《向夢想啟航》,再次向觀眾展現了“夢想”號建造背后的故事。
在地質文化的寶庫里,珠寶文化無疑是其中令人矚目的一顆明珠,一直以來備受公眾關注和喜愛。為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玉文化,學校依托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院,積極籌建“玉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培育打造“中華珠寶玉文化工作室”,全力推動珠寶玉文化的傳承與發展。2024年10月,在全國文化藝術領域極具影響力的“中國(武漢)靜文化博覽會暨全國靜文化論壇”在地大拉開帷幕,吸引了各地工藝美術大師與非遺傳承人匯聚武漢,共探玉文化在現代文明中的新發展,續寫古老文化的嶄新篇章。

2024年4月,第55個世界地球日暨2024年湖北省地質科普亮寶會啟動儀式在逸夫博物館舉行(焦思勤 攝)
為了將地質文化在更大范圍內傳播,讓地質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彩,學校著力推動“地質+文化”“地質+科普”“地質+旅游”,做好地質文化傳播的大文章。學校積極聯合中國科普研究所、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長江生態保護自然基金會(CCF)等組織傳播地學文化,參與地質文化鄉建設和地質文旅,推動云南省施甸縣成功打造“天然富硒土地”“地質文化鄉”品牌;致力打造永不落幕的科普盛宴,建設“世界地球日”“宜居地球科普大講堂”等優質科普平臺,策劃舉辦《晶彩地球 礦物世界—世界礦物精品展》等地質文化展覽,學校獲批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國家自然資源科普基地,《漫游礦物世界》等系列科普圖書獲多個國家級、省部級榮譽。
以傳播地質文化為己任,學校平均每年在社會報刊、網絡、電視、新媒體發表轉載報道500余篇(條)次,新魚龍化石、恐龍蛋等新聞多次登上微博熱搜。為了讓中國地質文化“出海”、連接世界,學校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際在線共建國際傳播基地,與自然資源部共建“一帶一路”國際地學教育培訓中心,在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上發布《武漢共識:新地學教育倡議》,被包括美聯社、日本《朝日新聞》等45個國家及地區的超過610家主流媒體、門戶網站及重點資訊網站廣泛轉載,累計覆蓋海外受眾2.5億人次。2012年,由學校發起,聯合斯坦福大學、牛津大學等世界知名大學成立“地球科學國際大學聯盟”,著力構建人才培養和文化交流國際大舞臺。近些年,在“聯盟章程”的框架下,聯盟大學不斷互派青年學生開展研學、文化體驗活動,共同推動世界地球科學領域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不斷向前發展。
文以載道,文以化人。地質文化的精髓融入校園的每一寸土地,融入每一位學子的血脈,在歲月的長河中熠熠生輝、生生不息。在長期的文化傳承發展中,地質文化塑造著一代代地大人的精神世界,也成為支撐學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精神之基、價值之本、力量之源。
展望未來,學校將繼續堅定不移地沿著地質文化傳承、創新、傳播的道路闊步前行,以山川為伴,以奮斗為筆,在新時代的畫卷上譜寫地質報國的新篇章,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貢獻地大智慧與力量。(編輯 焦思勤 審稿 陳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