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新聞網訊 (記者 高雅 李銳欣)1965年,電影《年青的一代》上映,片中插曲《勘探隊之歌》迅速傳遍大江南北,激勵著億萬青年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
歌聲嘹亮六十載,新時代地大青年上天入地下海登極,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挺膺擔當,以強國有我的青春激情和地質報國的赤子之心,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中勇當先鋒隊、突擊隊,奏響了新時代地質報國的青春之歌。
抬頭仰望,月亮之上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是人類邁向未來深空探測的“鎖鑰之地”。
地大1956屆校友、“探月院士”歐陽自遠說,他的航天夢,其實是從地下開始的。
在“抬頭望月”之前,歐陽自遠曾長期扎根于祖國大地,專注“低頭找礦”。
1952年,新中國首次高考拉開序幕。“年輕的學子們,你們要去喚醒沉睡的高山,讓它們獻出無盡的寶藏……”縣里大喇叭響起的這句話,讓滿腔熱血的歐陽自遠被深深觸動,決定報考北京地質學院。
正是在他埋首于地質研究的日子里,1957年,蘇聯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這帶給了歐陽自遠極大震撼和啟發:“我堅信,中國一定會走進空間時代。人類會逐步離開地球,去探索外面更廣闊的世界。”
“在逐月的路上,要做就要做最好的,做其他國家沒有做過的事情,所以我們很快地在追、在趕、在超!”歐陽自遠擲地有聲。
一代又一代地大青年接續奮斗,全力探索月球奧秘和空間奧秘,向著星辰大海挺進。
2024年6月,嫦娥六號從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帶回1935.3克樣品。在獲取樣品后,由地大地球科學學院教授汪在聰領銜的團隊便開始爭分奪秒地尋找月球演化的答案。

汪在聰展示嫦娥六號取回的月球背面月壤樣品
研究發現,嫦娥六號月壤與著陸區玄武巖化學成分顯著不同,驗證了月背南極-艾特肯盆地廣泛分布著蘇長質月殼。這項研究成果為理解月球早期形成和演化,探索月球正反面存在顯著二分性原因奠定重要基礎。
當月背樣品助力人類探索月球起源與演化時,地球磁場時空變化的數據正由一顆衛星收集記錄。
“澳門科學一號”是內地與澳門合作研制的首顆空間科學衛星,以“A星+B星”聯合觀測突破磁場探測精度。
2024年1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澳門科技大學,走進澳科衛星科學與應用數據中心,通過電子屏幕觀看“澳門科學一號”衛星實時運行情況,了解項目的科研進展和應用前景,同在場的研究人員和學生代表親切交流。習近平表示,希望你們再接再厲、勇攀高峰,取得更加優異的成績,更好服務澳門、服務國家、造福人類。
“澳門科學一號”衛星團隊首席科學家助理、地大校友劉鵬飛在現場倍感振奮,他希望能繼續培養更多科技創新人才助推國家建設,齊心協力跑好民族復興偉業的“馬拉松”。
深淵之下,追逐夢想
相較于月球,海底距離人類更近,但是探索深海的難度遠超把人類送往太空。地球的內部,仍是未知的秘境。
憑借11000米鉆深和智能化作業系統,由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大洋鉆探船“夢想”號,承載著人類實現打開“地心之門”“進入地球深部”的夢想。
作為面向全球海洋領域科學家開放共享的大型科學研究裝置,“夢想”號海試成功并正式入列,標志著我國在深海進入、深海探測、深海開發上邁出了重要一步,是建設海洋強國、科技強國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大洋鉆探船巖心自動化傳輸系統海試人員合影(左二為胡晨,左四為寧伏龍)
從2021年起,寧伏龍教授、姜濤教授帶領團隊為“夢想”號研制全球首套智能船載巖心轉運系統,攻克多項技術難題,高質量完成該系統的設計、制造、安裝和海試等工作,為“夢想”號順利建成作出重要貢獻。
在“夢想”號的建設過程中,團隊成員、工程學院博士生胡晨親歷了這場深海科技攻堅戰。
在解決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中,胡晨學習到現場項目有效管理和溝通組織協調的重要性。他說,“只有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真正解決實際問題,推動科研事業的發展。”
這段經歷讓他更加堅定了在大洋鉆探領域深耕細作的決心。如今,他正將攻堅“夢想”號積累的經驗,轉化為新一代全海深智能鉆探系統的研發藍圖,立志在海陸資源勘探等重大科學命題中續寫中國智慧。
西部邊疆,無盡寶藏
當“夢想”號劈波斬浪時,在海拔5000米的拉薩驅龍銅礦,27歲的博士生鈔楠正在開展深部鉆探巖芯的數字化編錄與三維建模工作。
在解析斑巖型礦化巖芯時,鈔楠敏銳地發現蝕變分帶中典型的網脈狀銅礦化與鉀化蝕變疊加現象。在導師陳鑫的指導下,他運用顯微光薄片鑒定與X熒光及短波紅外光譜聯用技術,確認了深部存在高品位礦化的潛力。這段實踐經歷,讓鈔楠認識到,“唯有將雙腳扎進高原才能真正了解地質的奧秘。”

鈔楠(右一)和導師陳鑫教授(右二)合影
隨著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的發展,國家迫切需要尋找新的鈦資源,以保證其安全穩定供應。而這類礦產的勘查需要大量的野外調查工作,鈔楠的導師陳鑫,帶領團隊連續多年工作在人跡罕至的青海柴北緣地區,跋山涉水、住帳篷、頂烈日、翻高山、蹚險河,收集了大量一手野外證據。通過詳細的地質填圖、槽探和鉆探等工作,他們在看似貧瘠的雪域高原下探明3處大型-超大型鈦礦床,填補了國家戰略資源空白。
作為學生的領路人,陳鑫堅持“帳篷課堂”育人模式,白天引領學生穿越冰磧礫石帶采集數據,夜晚在營地點亮頭燈研討成礦過程,培養出許多像鈔楠一樣扎進高原的青年地質人才。
在中國石化西北石油局采油二廠,姜建華正在為高質量建成千萬噸級油氣田努力。2011年7月,從石油工程專業畢業的姜建華放棄了回沿海家鄉工作的機會,來到了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
在她看來,祖國邊疆正是施展才華、奉獻自我最好的舞臺。她說:“能參與到保衛國家能源安全的事業上,真的很自豪,沒有多少人能夠有這個機會的。”
從小被同學稱為“學霸”的她,執著于學習鉆研,善于在生產過程發現和解決存在的工藝難題。
針對抽油機井泵漏失和桿柱斷裂頻繁的問題,她提出了高強度抽稠泵的想法;常規的桿柱設計方法更適用于稀油井,她就琢磨出適合稠油井的桿柱設計方法;電泵井異常頻發,她就利用遠傳系統,總結出不同故障類型的特征,及時預防。
幾年下來,她榮獲了多項技術榮譽,由于忘我地工作,同事戲稱她為“拼命三娘”。
姜建華說:“我當初既然來到了這個地方,就是奔著有所作為來的,如果遇到了問題不解決,那我來這兒沒有意義了。”
青春理想,安全健康
四年前,機械與電子信息學院大一新生陳楷夫在開學典禮上喊出“讓無芯痛成為歷史,讓中國芯領跑全球”的理想。四年來,他潛“芯”求學,用不懈地奮斗為初心寫下注解。
在入選學校“李四光”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計劃后,他系統學習芯片知識,聚焦“光”“電”兩大領域持續探索。
“芯片能力的邊界既在實驗室的微觀尺度,更在產業應用的廣闊天地。”在一次講座中,礦難帶來的巨大損失讓陳楷夫萌生出用專業所學守護礦區安全的想法。

陳楷夫在大冶鐵礦實測礦區安全系統
他聯合資源勘查等7個專業的同學,經過數十次會議、上百次修改、上千次測試,耗時近兩年,打造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礦區安全系統。
該系統具備疲勞檢測、智能定位、路徑標記、泄露預警等功能,在大冶、西安等四個礦區投入實測后,收獲礦工們廣泛“點贊”。
從實驗室到產業前線,從地大新芽到再度出發的“追光者”,陳楷夫始終以奔跑的姿態,在科技自強的答卷上刻印屬于青年一代的擔當。

馬海書參加第七屆湖北省生物信息學青年學者論壇
自動化學院本科生馬海書自小就酷愛編程,他在導師朱媛的指導下,學習生物醫學和自動化交叉學科課程,在模式識別與生物醫學工程交叉領域不斷創新,提出蛋白質相互作用網絡節點得分表征方法和早期肝癌微血管侵犯影像識別方法,為綜合解析癌癥的科學規律提供新視角。
馬海書說,“學科交叉不是裝飾,而是讓冰冷的代碼有了心跳,讓復雜的醫學數據講出生命的奧秘。”未來,他計劃在公共衛生領域繼續深耕,為“健康中國”貢獻出自己的更多力量。
是那山谷的風,吹動了我們的紅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們的帳篷,我們用火焰般的熱情戰勝了一切疲勞和寒冷……
當嘹亮的校歌響起,新時代新征程上,地大青年正以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歷史潮流中確立正確的人生目標,挺膺擔當,不懈奮斗、沖鋒在前,積極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重大任務,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將奮進的青春之歌唱得更加響亮。(審稿 尚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