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秋,習近平主席提出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大倡議。十年來,一條滿載著語言、文化、技術的智力絲綢之路,跨越時空界限、語言阻隔,成為連接世界各國的多彩紐帶。
十年來,教育與共建“一帶一路”相互成就,教育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一帶一路”也為推動區域教育大開放、大交流、大融合提供了契機。
在中國農業大學曲周實驗站
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心,
來自科技小院、中國教育研究和
擴展系統的學員們聚在一起,
參加聯合國糧農組織-中國農業大學
農業多主體創新平臺輔導員國際培訓班。
在眾多的中國面孔中,
幾個非洲朋友格外引人注意,
他們是來自非洲多國的留學生,
他們還有一個共同的身份——
中非科技小院學生。

聯合國糧農組織-中國農業大學農業多主體創新平臺輔導員國際培訓班上,中非學員互動交流。 來源:神州學人官網

河北曲周,非洲留學生參加聯合國糧農組織-中國農業大學農業多主體創新平臺輔導員國際培訓班。 來源:神州學人官網
今年7月,
在塔里木大學舉行的第11期
“一帶一路”全國大學生暑期社會實
踐紡織援疆團出征及授旗儀式上,
來自全國各地的青年學子們
許下錚錚誓言。
根據當地企業的實際需求,
援疆團今年一共定制了
20門培訓課程“菜單”,
供企業自主選擇。
除了授課培訓,
師生們還努力利用專業知識
幫助企業梳理問題、解決問題。

援疆團成員走訪羅布麻生產基地。 學校供圖

援疆團成員走進工廠實地調研。 學校供圖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和
長安大學聯合組建的
“重溫絲綢之路壯舉·讀懂中國式現代化:
‘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
中外學生社會實踐團”
參加了由共青團中央青年發展部、
基層建設部和國際聯絡部組織的
“中外大學生社會實踐周”活動。
實踐團成員由兩校的
中國、俄羅斯、巴基斯坦等國家的
中外學生組成。
他們從絲路之源——石泉
走進絲路起點——西安,
深入鄉村感知農耕蠶桑文化,
走進企業探尋中國式現代化之路。

實踐團成員聽鎏金銅蠶獻寶人譚福全之女譚可菊介紹發現金蠶的過程。 來源 :神州學人官網

實踐團走訪西安研究院。 來源:神州學人官網
在廈門集美工業學校,
30余名來自“一帶一路”
共建國家的留學生,
一起舉行中秋聚會。
他們學著做月餅,品嘗月餅,品茶,
一起了解關于中秋節的文化和歷史。
這些學生都是該校“海絲班”的學生,
他們大多數是華人華僑的后裔。

“海絲班”學生在學習做月餅。 中國教育報記者 熊杰攝

“海絲班”學生在學習茶藝。 中國教育報記者 熊杰攝
學握筆、練筆畫、運筆鋒、寫祝福語……
今年中秋節,
河北工程大學二十余名來自巴基斯坦、
贊比亞等國家的留學生與中國學生
身著漢服歡聚一堂,
一起寫書法、賞詩詞、送祝福,
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中秋文化體驗活動現場。 中國教育報通訊員 丹斌攝
經過10余年的發展,
蘭州交通大學已構建起
契合自身發展規劃的
規模化、系統化國際教育體系,
“留學蘭交大”品牌得到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認可。
在做好國際教育的同時,
學校也十分注重提升校園國際化氛圍。
通過舉辦感知中國、漢語橋大賽、
師生“慶小年、迎新春”等
中外師生廣泛參與的文體活動,
促進中外師生交流。

加漢(一排右二)陪伴在校國際學生共度春節。 來源:神州學人官網
鏈接:共建“一帶一路”,這些教育瞬間,你不能錯過…… (jyb.cn)
(原載于中國教育報客戶端 2023年10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