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歆 通訊員 王俊芳
6月25日14時7分,嫦娥六號返回器攜帶來自月背的月球樣品安全著陸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我國實現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樣返回。
月球的背面和正面有什么區別?背面采樣的意義如何?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采訪到參與月球采樣工藝設計的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肖龍,請他解讀此次采樣的價值和意義。
受到地球、月球公轉、自轉的影響,人類從地球上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這是月球的正面,它的反面就是月球的背面。
肖龍介紹,月球的正面和背面特征有顯著不同。正面因為天體撞擊、火山噴發等原因,形成了許多巨大的盆地,月球上的盆地內充填了玄武巖,比較平坦,被科學家們稱為“月海”,月海的成分主要是玄武巖、火成巖。背面只有少量月海,主要是高地,成分以斜長巖為主。即便都有盆地,月球正面和背面的盆地成因也可能有所不同。
嫦娥五號任務的采樣點位于月球正面“風暴洋”東北部的月海地區(呂姆克山脈附近),嫦娥六號月球土壤的取樣點在月球背面的艾特肯盆地中的阿波羅盆地。雖然都為盆地,但兩者的形成時間不同。
“呂姆克山脈東面的嫦娥五號采樣區玄武巖約在20億年前形成,艾特肯盆地則在40多億年前形成,其中阿波羅盆地內的玄武巖年齡和嫦娥五號不一樣,這意味著此次嫦娥六號獲得了年齡和來源都不一樣的巖石和土壤樣本。”肖龍介紹,此外,此次嫦娥六號取樣鉆探的深度比嫦娥五號深,記錄了更多月球演化的歷史,有待科學家們進一步研究。
據悉,肖龍團隊于2009年開始研究月球土壤取樣工藝技術。肖龍介紹,和地球不同,月球土壤結構松散、含水量少,在地球進行鉆探時,為避免探頭發熱,需要用水冷卻,但月球上如果使用水散熱,就會破壞樣本,科學家得采用新工藝解決這一問題。他透露,此次嫦娥六號和嫦娥五號月球土壤取樣的工藝相當,在具體程序上稍有不同。根據慣例,取回的月壤會分類使用,除科研外,還會用于永久留存、國際交流、科普等。
鏈接:地大教授解讀月背“挖寶” 湖北日報數字報 (hubeidaily.net)
(原載《湖北日報》2024年6月2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