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張凌
6月25日一早,周琦帶著滿滿一箱“沉甸甸”的榮譽回到辦公室。剛閉幕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他牽頭的“隱伏超大型噴溢沉積型錳礦找礦勘查理論技術體系與工程應用”項目,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個人10本、單位7本……周琦將這一大摞證書,放在帶滑輪的拉桿行李箱上,這些是他和團隊成員及參與單位的獲獎證書。證書大16開,每本都用紅色的手提袋分別裝好。周琦說,這次獲得的獎項很有“分量”。
作為“國家卓越工程師”、貴州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研究員,周琦這次到北京參加的大會,是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三會合一”。
“現場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我感到非常榮幸、非常激動!”周琦說,大會錨定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科技工作者明確了方向,也給予了充分的鼓勵和肯定。
周琦說,這17本證書,也是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具體體現。項目參與單位不僅有科研院所,還有高校和企業。
該項目由周琦牽頭,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貴州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一〇三地質大隊、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武漢地大坤迪科技有限公司等單位參與完成,針對我國缺乏復雜地質構造背景下多原型疊加、多世代改造的深隱伏殘留盆地及其中的錳礦成礦理論與找礦關鍵技術,導致數十年來我國隱伏錳礦找礦難題久攻不克。
“科研人員就是要能夠‘坐冷板凳’,要能夠長期在一個領域堅持不懈,不忘找礦的初心使命。”21年來,周琦帶領團隊,從發現了一種全新的錳礦床類型——噴溢沉積型錳礦床,到創立了錳礦噴溢沉積成礦新理論和研發新類型錳礦找礦勘查技術體系,最后通過轉化應用實現錳礦找礦大突破的全鏈條創新。
“我們地質工作的天然實驗室是在野外,如果不跟野外結合,那研究就不‘接地氣’,做出來的東西難以與實際相符。”周琦帶領該項目,突破了國際上錳礦主要是外生沉積成礦理論的束縛,為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作出了創造性貢獻。
“省委、省政府提出‘富礦精開’戰略,非常符合我們貴州的實際,能夠充分發揮貴州的比較優勢。”周琦說,貴州礦產資源豐富,一批特色礦種儲量名列全國前茅。貴州經濟快速發展,交通等硬件短板得以彌補,發展優勢得以顯現。
作為地質工作者,周琦希望不斷“攻深找盲”,通過理論創新結合數字勘查等技術創新,在千米以下實現“精確探礦”,為國家找到更多深部礦、隱伏礦和盲礦,這也是踐行新質生產力的體現。
“周琦研究員對我最大的影響,就是持之以恒、實事求是、勇于創新。”作為團隊成員,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計算機學院教授張夏林告訴記者,此次獲獎讓多年奮斗努力的研究成果獲得社會的認可,為國際礦床學領域貢獻了一種原創的錳礦成礦新理論,并在該理論指導下發現了大規模錳礦資源,感到十分自豪和高興。
張夏林回憶,2017年,在項目研究中,他負責針對黔東北進行三維地質建模。結果建好的三維模型顯示,在深部有一組北西向異常和斷裂,這跟一般人的認識有很大的差別。
“大家都懷疑我搞錯了。但周琦研究員和吳沖龍教授卻抓住了這個異常,認為可能會導致地質上的新發現。經過他們的大膽假設、深入研究、多方科學探索,最終導致銅仁古裂谷的發現。”張夏林說,周琦尊重事實、勇于探索的精神,給了他很多啟迪。
“周琦研究員是我科研生涯的領路人和學術生涯的博導,非常慶幸周琦研究員領我踏入科研之門。”貴州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一〇三地質大隊楊炳南說,2013年以來,他作為項目成員,跟隨周琦參與了一系列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
“去年11月,我陪周老師參展第二十五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周老師在百忙之中耐心地指導我如何構建論文框架,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內清晰表達研究內容,以及如何客觀嚴謹地撰寫結論,這些都使我收獲良多。”楊炳南說,貴州地勘行業首次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得的國家科技獎,為貴州地勘行業贏得了榮譽,也增強了貴州在全國地質科技領域的競爭力和影響力,激勵他們不斷創新和探索。
“周總是我到工作單位后的學術領路人,也是我的博士導師。在我的科研工作中,他總會嚴格要求自己,為我們作出表率作用。”貴州省地礦局一〇三地質大隊謝小峰說,周琦時常關心和培養像他一樣的年輕人,每當遇到科研工作中的困惑時,周琦能在關鍵的地方點撥、指導。
“此次獲獎,是對以周琦為領銜人的錳礦團隊,幾十年如一日開展錳礦科研工作的巨大鼓勵,同時也是對廣大地質找礦工作者的鼓舞。”謝小峰表示,未來地質找礦工作將努力與大數據融合,利用最新的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技術,強化數字勘查,保障我國礦產資源安全。
鏈接:http://szb.eyesnews.cn/pc/cont/202407/03/content_128950.html
(原載《貴州日報》2024年7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