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原校長張錦高唱校歌。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田佩雯 張歆 通訊員 王俊芳
“是那山谷的風,吹動了我們的紅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們的帳篷……”1990年,《勘探隊員之歌》被正式確立為中國地質大學校歌,這首歌也跟隨地大人的腳步,登上山巔,深入曠野。7月11日,唱起這首旋律清新明朗的“青春之歌”,耄耋之年的張錦高神采飛揚。張錦高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原校長,1965年進入北京地質學院金屬與非金屬勘探專業學習,后留校工作。他介紹,《勘探隊員之歌》是電影《年青的一代》的主題曲,這部電影啟發了一代青年人,也讓張錦高有志于從事國家的地質勘探事業。

地大校史館展現話劇《年青的一代》中的場景。(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田佩雯 攝)
1952年,北京地質學院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的開路先鋒應運而生。幾乎與此同時,在千里之外的舟山群島,青年軍旅作曲家曉河正在這里體驗生活。一天,他忽然看到一座山上紅旗飄揚,一群正在找礦的勘探隊員一邊勞動一邊唱歌。很快,曉河就和這群勘探隊員成為了朋友,這種艱辛困苦卻又樂觀向上的工作氛圍深深吸引了他,他決定為他們寫一首歌。不久后,他收到了北京群眾藝術館的來信,里面有一張詩人佟志賢的活頁歌詞,寫的就是《勘探隊之歌》,詞作者的靈感與作曲家的激情就此碰撞。曉河曾這樣描述當時的情景:“我的心頭自然而然地響起了一個旋律,將兩個開頭的虛詞處理成兩拍的長音,分別作五度下行和八度上行跳進,這支歌只用了一天的時間就一氣呵成,真是我作曲生涯中難得的絕句!”“在正式成為校歌前,《勘探隊員之歌》就是大家心中的校歌。”在張錦高的大學時代,校園里處處傳唱著這首“地質之歌”,《勘探隊員之歌》也被大家公認為“民間校歌”。上世紀60年代,張錦高帶著年級一百多名學生,前往盧溝橋參與防汛工作。住帳篷、挖河泥,雖然條件艱苦,但同學們干勁十足,絲毫不覺得辛苦。“來回路上,大家排著隊、唱著歌,唱的就是這首《勘探隊員之歌》。”張錦高回憶,“當時,我們跨過河流、穿過山谷,夜里走路靠著星星。《勘探隊員之歌》歌詞中唱的,很多都契合實際,就是我們勘探隊員們的生活日常,唱進了我們的心里。”

地大校史館中央大廳中的校歌。(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田佩雯 攝)
曉河創作的《勘探隊之歌》,在確立為中國地質大學校歌時,被稱作《勘探隊員之歌》。關于“員”字的一字之差,張錦高解釋,在這首歌的傳唱過程中,逐漸衍生出了《勘探隊之歌》和《勘探隊員之歌》兩種說法,“這首歌歌頌的是每一位勘探隊員,而不僅是一個團隊。多出的這個‘員’字,更能夠體現每個人的參與感,更能夠體現出勘探隊員們的主人翁意識。最后,學校將《勘探隊員之歌》確定為校歌,這首歌激勵著一代代地質人,為祖國的地質事業貢獻青春熱血。”
鏈接:唱起這首歌,耄耋之年的老校長神采飛揚 (hubeidaily.net)
(原載 湖北日報客戶端 2024年7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