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金秋時
7月的黔中,天氣炎熱起來。一大早,貴州省地礦局112地質大隊黨委副書記、隊長宋繼偉就在地質隊的倉庫中忙碌起來。
手戴一雙滿是油污的手套,宋繼偉專注地對幾臺兩米多高的鉆機依次耐心調試。指著一旁的巖心鉆機,他說這些東西就是鉆探人“吃飯的家伙”,舍不得、離不開。2008年,宋繼偉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質工程專業碩士畢業后,通過“西部人才計劃”支援西部建設到貴州工作。工作之余,宋繼偉從2011年至2018年歷時近7年的苦讀,拿到了中國地質大學的博士學位。
“和這些大家伙打交道,還給我留下了最慘痛的一段經歷。”宋繼偉說,有一次他的右手指被卷進皮帶,造成粉碎性骨折,經過3個多小時的手術,打了10多支麻藥,縫了30多針,才把斷指接上。這段經歷,讓他更加重視鉆探一線工人生產安全。
這些年,他刻苦鉆研提高鉆機的安全性、可靠性、耐用性、綠色性等方面的工作。
2020年以來,他通過調研發現,不少項目都遇到過“卡埋鉆”事故,鉆探的鉆頭卡死在地里,動彈不得。
事故處理下來,少說得幾個星期,嚴重的可能會導致鉆孔報廢,經濟損失難以估量。通過多年研究機械的動力學規律,宋繼偉牽頭研發了機具“振動拔管器”,只要將該機具安裝在鉆桿上,通過數十秒振動發力,即可讓鉆頭順利從地下拔出。
目前,這臺機具使用成功率在90%以上。不僅如此,這兩年,他還總結出了“一孔多支定向鉆進”的綠色勘查應用技術,牽頭研發“輕型桅桿式鉆塔”和“滑輪轉向裝置”,解決了傳統巖心鉆機笨重、鉆進角度有限等系列重大技術難題,大幅度提高了貴州礦產資源勘查鉆探技術水平。
在宋繼偉的帶領下,省地礦局112地質大隊擁有了一支40名技術骨干的強大鉆探隊伍,引進推廣的智能鉆探、高精度鉆進等新技術,展現了112地質大隊在鉆探技術方面的“鐵軍”風采。
(原載《貴州日報》2024年7月1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