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張銳 通訊員陳華文
“親愛的老師和同學們,沒跟你們好好告別,我要回武漢了……”6月1日,云南保山市施甸縣第二完全中學掛職副校長張文軍,在師生們午休之際,百感交集地在學校教師微信群發了一條信息,默默踏上了返程之路。
不知不覺一個月過去了,但他談及在云南掛職工作的幾百個日日夜夜,內心依然感慨。
跑項目、找資金、拉捐贈:助力山區學校辦學條件逐步改善
張文軍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附屬學校數學教師。“學會欣賞與鼓勵學生,沒有教不好的學生。”這是他任教31年來對基礎教育最深刻的領悟。
2022年1月,近50歲的張文軍,主動請纓,奔赴云南施甸二中開展教育幫扶。同年5月1日,張文軍從黃鶴故鄉啟程,奔向彩云之南。
施甸二中地處該縣由旺鎮,是典型的山區農村學校,且離縣城較遠。但作為擁有2000名學生的中學來講,辦學硬件尚需大力改善。
張文軍一邊熟悉了解情況,一邊四處奔走向相關主管部門匯報,終于申請到50萬元專項幫扶資金,建設了設備智慧錄播室、改造了7間公共澡堂、安裝了環形跑道路燈。這些硬件設施,結束了學校甚至由旺鎮20多所中小學上錄播課扛老式攝像機或用手機拍攝的歷史。
同時,張文軍大力開展“愛心捐贈”活動,主動聯系社會愛心單位和個人,為施甸二中捐贈了36套多媒體教學黑板、電腦打印機及體育辦公用品,總價值在120萬元以上。
修攀巖場、建科普長廊:特色體育與文化提振教育影響力
在諸多工作中,張文軍覺得尤為關鍵的,就是地大專項幫扶的施甸二中攀巖場項目。
從張文軍還沒踏入云南熱土,地大就反復強調一定要抓緊施工,確保2022年正常投入使用。然而由于后期經費、施工等問題,這個項目進展緩慢。他一邊寫匯報材料爭取經費,一邊聯系項目負責人反復溝通。經過多方努力,攀巖墻終于開工建設,看著主體墻徐徐吊起安裝,他心里懸著的石頭終于放了下來。
攀巖場竣工后,2022年11月28日舉行揭牌開幕儀式。那一刻,張文軍內心尤其激動。圍繞攀巖,張文軍繼續做了一系列“文章”:2023年,他組織全縣20名體育教師,參加國家初級攀巖指導員培訓,并獲得攀巖指導員等級證書;申辦保山市“奔跑吧·少年”青少年攀巖邀請賽……
張文軍在施甸二中掛職工作期間,積極將地大的優勢學科專業與該縣發展相融合。該縣何元鄉盛產4億年前的海林檎等珍稀化石,并于2022年底在地大專家幫扶下,成功申報“全國地質文化鄉”,但全縣沒有一個推廣本土地質文化的科普窗口。
2023年10月,張文軍申請地大專項幫扶資金,主動聯系社會愛心人士捐贈,深入到海林檎化石收藏者家里“淘寶”,并與老師們開著拖拉機,到怒江邊撿了近10噸江石擺放在校園。經過多方努力,施甸二中科普長廊順利建成,成了一道靚麗地學的風景。
搭合作平臺、助寒門學子:教育幫扶之路上鏗鏘前行
在張文軍看來,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對于施甸二中而言刻不容緩。于是,他利用幫扶干部的紐帶作用,積極開展院校合作辦學。
2024年3月,他自籌差旅經費,帶領施甸二中主要領導赴曲靖市匯澤實驗高中,搭建了高中部教研幫帶平臺。此外,還先后組織施甸二中與地大、保山學院、滇西大應用技術大學等高校開展了以支部共建、特色辦學、教研培訓等多方位幫扶。
為了提升施甸二中生源數量與質量,張文軍從幫扶第一年開始就主抓招生工作,帶領教師們,不辭辛苦進校入戶開展招生宣傳工作。他翻山越嶺開展家訪并看望留守兒童家庭,并開展“愛心助學”活動。
張文軍的妻子主動幫扶了一名初二學生,并承諾幫扶孩子直至高中畢業。張文軍的兒子也耳聞目染爸爸在云南邊疆地區的幫扶工作,立志大學畢業就參軍。2023年6月大學本科畢業后,9月光榮入伍。
一切成功的背后都是辛苦的付出。張文軍記得剛到施甸二中掛職工作時,就因為水土不服經常患上急性腸胃炎而打點滴。因為云南海拔高紫外線強,他在2023年7月中旬,右眼突然失明,檢查結果視網膜脫落,前后近半年做了3次手術。而每次手術后,他都只休息兩周左右便戴著眼罩,又投入到工作之中。
兩年幫扶工作,如張文軍的微信名“黑夜桔燈”一樣,用微弱的光照亮著教育的遠方,溫暖山區的學校。
鏈接:跨越千里:點亮教育幫扶之路上的一盞燈 (guangmingdaily.cn)
(原載 光明日報客戶端 2024年7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