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年來,地大(武漢)充分應用野外實踐教育平臺資源,構建人才培養特色和優勢——
傳搖籃精神 重實踐育人
通訊員 王俊芳 曹南燕 章帆
7月24日,在周口店八角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周口店實踐教學團隊隊長王國慶和同事們進行野外集體備課,今年是他自2016年起第九次來到這里。8月2日起,學生們將來到周口店開展野外實習,王國慶將與同學們一同走完8條教學路線,經歷28天與地質的親密接觸。

7月24日,周口店實踐教學團隊隊長王國慶老師與同事們在周口店開展野外集體備課
2024年,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周口店實踐教學基地建站70周年。該實習基地被譽為“地質工作者的搖籃”,是一部“天然的地質百科全書”,目前已成為國家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國家級野外實踐教育共享平臺成員基地。
“重視實踐教學是學校建校70余年來始終堅持的優良傳統,也是人才培養的特色和優勢。我們堅持把培養拔尖創新人才作為實踐教學的目標使命,通過實踐教學促進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提升學校育人質量,推動學校高質量人才培養體系建設邁上新臺階。”該校黨委書記劉杰說。
傳承搖籃精神,發揚實踐育人特色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自20世紀50 年代起,北京地質學院(中國地質大學前身)建校之初,就提出了“注重實踐教學”的辦學理念,野外實習便被列入必修課,讓實踐育人的辦學特色注入了地質人的血脈。
70年前的夏天,馬杏垣、池際尚教授任隊長,帶領第一批師生來到周口店進行野外基礎地質教學實習,開啟了該校地質教學實習與校外建站的歷史。70年來,周口店實踐教學基地與國家地質事業的發展緊密相連,不僅在地球科學領域培育了眾多頂尖人才,更見證了47名兩院院士和4位首屆國家卓越工程師的成長足跡。
近年來,地大(武漢)建設“地學搖籃 強基鑄魂”野外地質實習“大思政課” 基地,建設“大課堂”、匯聚“大師資”,推動地學類野外實習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培養了一批批地質報國信念堅定的地學類拔尖創新人才。
該校校長李建威認為,野外實習除了鍛煉專業技能,更重要的是創造條件讓老師和學生在特定的時間內同吃同住、同甘共苦、平等對話。野外地質考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師生同行、同吃、同住、同學、同研,實踐精神滋養著地大學子。
“培養一流人才,祖國和人民的需要永遠是第一位的。”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負責人、該校地球科學學院教授龔一鳴強調,“品德高尚”是地大人才培養的頭條標準,教師不但要“教好書”更要“育好人”,讓學生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黨和國家事業之中。
趙新雅是地大原創話劇《大地之光》中李四光先生的第一任扮演者。2015年本科畢業后,他奔赴新疆地礦局工作。他說:“我不能只是扮演李四光,更要熱愛祖國、學習本領、擔當大任,做真正的‘李四光’。”建校70余年來,地大畢業生接續奔赴西部,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綻放青春光彩。
激活兩課堂兩基地,提升實踐育人成效
多年來,地大(武漢)圍繞“品德高尚、基礎厚實、專業精深、知行合一”的人才培養目標,積極構建跨學科專業交叉融合、教學與科研實踐融合、創新創業與專業教育融合的“三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面向地球未來的一流人才。
學生的課堂不應只是在教室里,更應該在祖國的大好河山中。如今的地大,有一個頗具特色的教學內容叫“兩課堂兩基地”,即貫穿學生大學4年全過程的校內課堂,以科技創新項目為主的第二課堂,以及校內實習基地,校外、野外實習基地,使不同層次的實踐環節有機銜接,提升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和就業能力。

2023年8月,謝樹成院士在野外集體備課中給老師們講解授課要點
重視實踐教學是地大(武漢)長期保持的優良傳統和辦學特色,該校建立了周口店、北戴河、秭歸、巴東等4個野外教學實習基地。學生到實習基地參加各種實習實踐環節,在實踐中鍛煉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該校還堅持“理科貼近科學研究、工科貼近工程實際、文管貼近社會實踐”的理念,推進“教學和科研實踐融合”的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明確提出提升大學生實踐技能,近年來每年組織在校大學生開展高質量實習實踐活動3萬人次以上。

2022年7月,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組織開展第二次大學生長江源科考
在野外教學實習基地教學經驗的基礎上,該校在國內外統籌推進354個實習基地建設,打造鑄魂賦能大熔爐:聯合武漢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30多所高校開展全國高校地理學聯合野外實習,聯合俄羅斯、澳大利亞、意大利等國高校開發13條國際經典地質育人路線;建設長江國際創客學院,開展全國地質技能競賽、“地質+”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形成第一第二課堂融合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每年,萬余名師生開展“小我融入大我 青春獻給祖國”、“學習之路”、“長江大保護”、長江源頭科學考察等社會實踐活動。
鑄魂育人,譜寫新時代地質報國強音
“培養一流學生,要引導他們立志為國攀登,解決國家面臨的‘卡脖子’難題。”李建威說。新時代,地大(武漢)秉承優良辦學傳統,不斷豐富實踐育人的內涵、機制和形式,主動對接“一流本科”建設的時代要求,持續推進實踐與育人的深度融合,培養出了更多“市場搶手”“又紅又專”的地大人。
堅持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協同育人,是地大(武漢)打造凸顯地球科學領域世界一流大學特質的課程思政教育模式的原則。2019年,該校啟動“專業思政第一課”時,地球科學學院就邀請了中國科學院院士殷鴻福為新生講授專業思政課,勉勵他們樹立遠大理想。其后,多學院合作開設全校通識課《地球科學概論》,每年有3000多名學生選課。“我們希望全校同學都能‘上天、入地、下海、登極’,領略地球科學的奧秘和神奇,不斷探索學科交叉。”談起《地球科學概論》課程建設初衷時,課程團隊負責人、地球科學學院教授謝淑云說。
2021年10月,謝淑云指導地球科學學院2020級碩士研究生張越鵬獲得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金獎。從大二起,張越鵬就在謝淑云團隊的指導下,忙碌在缺硒土地改良一線,聚焦醫療地質和健康地學理念,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從根本上解決土壤缺硒問題。目前,他在地大(武漢)高等研究院繼續攻讀博士。“我和團隊通過實踐研究探尋出了一條‘地質+農業’的服務國家戰略的途徑,讓地質科研工作者的論文不僅可以寫在中國大地上,還可以用在中國大地上,希望傳承地大紅色基因,讓地質工作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張越鵬說。
除了實踐育人,地大(武漢)學校還將人才培養方案與行業產業深度融合,主動“引企入校”,讓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校企雙方共同探索在專業建設、實訓實習基地建設、人才培養模式和技術開發等方面的協同育人新模式、新機制。例如,該校計算機學院與武漢金山辦公軟件有限公司的供需對接就業育人項目,榮獲教育部35個供需對接就業育人項目優秀案例。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2024屆畢業生熊猛,是這一措施的受益者。大三下學期,他參加地大(武漢)與金山辦公聯合舉辦的“新未來訓練營”,獲得到企業實習機會,最終憑借扎實的專業功底和實踐經歷,一升入大四就被金山辦公高薪簽約。
作為我國地質領域人才培養的夢想搖籃,地大建校70余年來已培養47名兩院院士,約每1000名地學畢業生里就有1位院士,造就了“地學領域千人一院士”的育人佳話。如今,地大人的足跡遍布祖國大江南北、邊疆大漠,學校的特色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已經成為一批批學子求學經歷中難以忘懷的記憶。在實踐精神的砥礪下,地大人將以服務“美麗中國、宜居地球”建設為己任,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的征程上闊步向前。
鏈接:https://www.iziran.net/h5/news.html?id=5333182
(原載 《中國自然資源報》 2024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