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鵬飛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
高校特別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學、“雙一流”建設高校要進一步彰顯使命擔當,充分發揮好教育、科技、人才集中交匯點的優勢,找準新的著力點,為建成科技強國貢獻新的高校力量。
著力融入新型舉國體制,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舉國體制,因其能更廣泛地統籌調動資源,成為集中力量辦大事、成就科技事業的重要法寶。作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的科技創新應始終把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價值追求,主動融入新型舉國體制,校外要善于深度融通政府、科研院所、領軍企業、金融機構等多元創新主體,校內要建立校本特色的體制機制,發揮高校基礎研究主力軍作用,堅持“四個面向”,釋放高校基礎研究深厚、學科交叉融合的潛能,圍繞新能源、新材料、量子信息、生命科學等未來領域,凝練出若干科技前沿問題、重大科學難題,使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競相涌現。要發揮高校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作用,加強對新一輪科技革命發展趨勢的戰略研判,瞄準關鍵核心技術,打造更多國之重器利器,把科技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著力融合現代產業創新,助力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高校履行社會服務職能的根本在于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要以高質量科技供給為前提基礎,加大對集成電路、工業母機、基礎軟件、先進材料、科研儀器、核心種源等瓶頸技術的研發力度;同時打出升級傳統產業、壯大新興產業、培育未來產業的“組合拳”,確保我國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安全可控。要以組建創新聯合體為關鍵舉措,全方位加強與企業的對話、合作,推進學校智力、技術優勢與社會、市場資源精準對接,健全企業“出題”、高校“答題”的產學研融合創新模式。要以成果轉化應用為最終途徑,堅持以需定研、以研促產,探索“駐企教授”“科技服務團”等新路徑,打造更多科技創新供應鏈平臺,盡早完成科學研究、實驗開發、推廣應用的三級連跳,讓科技成果真正地走向生產線、轉化為新質生產力。
著力深化科技綜合改革,充分激發創新創造活力。高校要善用系統觀念,著力破除影響創新創造的思想觀念、利益藩籬和體制機制障礙。一是加快科研范式變革。堅持自由探索和有組織科研“兩條腿走路”,一方面,要積極為從事基礎研究的科研人員創造良好的科研氛圍和創新土壤,鼓勵他們坐穩科研“冷板凳”,產出更多“從0到1”的重大原創成果。另一方面,要推動高校從松散的、自發的“小科學”研究模式,向聚焦的、系統的“大科學”研究模式轉變,通過大兵團協同作戰,全面提升揭榜國家戰略任務的能力。二是優化資源配置效率。堅持以科研任務為中心,推動人、財、物等科研資源和創新要素向重大項目集聚,賦予科技主體更多自主權,不斷提升創新效能。三是深化科研評價改革。堅持以畝產論英雄,推動科研評價從“量化”向“質量”“貢獻”轉變,探索團隊評價新模式,健全符合高校科研活動規律的分層分類評價體系和考核機制,最大限度釋放人才團隊活力。
著力強化科教協同育人,提升人才培養和集聚能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創新人才。高校要深化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完善科教協同育人機制,形成以才育才、以才引才、以才聚才的良好循環。一方面,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堅持將人才培養規律、教育教學規律與國家科技創新發展需求緊密結合,動態優化學科專業設置,通過課程、教材、教法等全要素變革,推進人才培養機制改革與模式創新,重視科學精神、創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培育,造就更多拔尖創新人才。同時,要大力推動科教結合、產教融合,培養一批適應新型工業化建設急需的工程技術人才和大國工匠、能工巧匠,全面夯實創新之基。另一方面,要打造創新人才聚集高地,堅持引育并舉,積極發揮高校人才“蓄水池”獨特作用,通過優良科研環境、一流科研平臺和重大項目任務,在最大范圍內吸引匯聚國際水平的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和青年后備力量,聚天下英才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著力推動科技開放合作,增強國際影響力和引領力。科技進步是世界性、時代性課題,更是人類共同的財富。高校要發揮溢出帶動效應,加強與世界一流大學、高水平科研機構、全球領軍企業的交流與合作,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等全球性挑戰。要堅持“走出去”,充分利用全球創新資源,廣泛開展學術交流及科技項目合作,積極參與全球科技治理,推動科技資源共享和成果互通,為人類科技進步貢獻更多中國智慧和力量。要堅持“引進來”,通過舉辦國際學術會議、組建國際大學聯盟、設立國際聯合研發中心、建設國際合作示范基地、打造數據共享平臺、共同組織實施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等多種途徑,構建多元立體的國際合作網絡,最大限度吸引國外優秀科技成果和人才,持續擴大我國科技創新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
【作者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科學技術發展院副院長】
鏈接:https://epaper.hubeidaily.net/pc/content/202407/24/content_281943.html
(原載《湖北日報》2024年7月2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