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記者張歆、通訊員孫彥欽)7月25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陳中強教授團隊與英國布里斯托大學、英國開放大學研究人員合作,在國際著名期刊《自然-生態與演化》雜志在線發表題為《形態創新沒有導致中—新生代腕足動物多樣化》的研究成果。
腕足動物是一類生活在海洋中的具有貝殼的動物,例如海豆芽、酸漿貝等,它們在地球動物演化歷史的前一半時間內統治海洋,在底棲生物群落中占據絕對主導地位,是當時的“明星動物”。然而,它們在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大滅絕中遭受巨大的打擊,從此改變了演化軌跡,從中生代到現在,它們的多樣性一直維持在非常低的水平,在現代的海洋中很難見到它們的身影。
人們對于腕足動物衰落的認識和解釋主要基于它們屬種多樣性的減少。事實上,動物的形態創新與變革會帶來功能與生態的突破,為生物多樣性的增加提供機會。在二疊紀末大滅絕后,“一蹶不振”的腕足動物有沒有嘗試“新生”,拓展自己的多樣性呢?
為解決上述問題,研究團隊對中—新生代四個主要腕足動物目進行了詳細的形態特征編碼,編制了包含一千余屬的特征矩陣,涵蓋了中—新生代95%以上的腕足動物屬。通過對全新形態數據的分析,評價了這四個目在過去三億年間(二疊紀到第四紀)形態空間與形態差異度的變化。
研究發現,四個主要腕足動物目的形態差異度都在中生代早期恢復到了二疊紀末大滅絕之前的水平。這意味著,雖然遭受滅絕打擊,中—新生代腕足類的形態演化并沒有停滯,它們非常努力地“新生”,無奈的是,腕足動物的高滅絕率和新形態類型的低新生率導致整個門類的多樣性還是維持在較低水平,再也無法回到古生代時的統治地位。
該項研究利用全新的形態特征數據揭示了二疊紀末大滅絕后中—新生代腕足動物的形態演化模式,為理解其多樣性衰退提供了新的認識。文章第一作者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生物地質與環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2024屆博士畢業生郭鎮,陳中強教授為唯一通訊作者。
鏈接:https://news.hubeidaily.net/hbrbsharenew/news_detail/5/2913662/2630648/0?w=1721957623892
(原載 湖北日報客戶端 2024年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