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陳熹
7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幾內亞比紹共和國總統時,談到幾內亞比紹國歌的曲作者曉河。7月12日,湖北日報頭版頭條刊發稿件《總書記點名的這位音樂家還創作了地大校歌》,對曉河的故事進行了獨家深度報道。
該報道挖掘了已故知名作曲家曉河為幾內亞比紹國歌作曲的經歷,為中國地質大學寫校歌的故事等,展示了曉河的傳奇人生,以及當中的湖北元素、我省與幾內亞比紹的友誼等。
稿件發出后,澎湃新聞、新浪網、鳳凰網、中國礦業報、齊魯晚報網等多家媒體轉發;讀者、網友紛紛點贊,認為稿件從總書記的講話中發現獨家新聞,以最短時間挖掘出精彩故事。
打通采編全鏈條
以職業敏感 發掘新聞“爆點”
7月10日,總書記同來華進行國事訪問的幾內亞比紹共和國總統恩巴洛舉行會談。總書記指出,中國和幾內亞比紹有著特殊的友好歷史,剛才歡迎儀式演奏的幾內亞比紹國歌《這是我們最愛的國家》,由幾內亞比紹國父卡布拉爾作詞、中國作曲家曉河譜曲,這是兩國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話,也是兩國人民深厚友誼的見證。
7月11日清晨,湖北日報編輯部看到這則新聞后,敏銳察覺到其中的新聞點——一位中國人給外國寫國歌,背后肯定有著動人的故事。帶著這一追問,編輯部同志又搜索到,幾內亞比紹國歌曲作者所寫的《勘探隊之歌》是中國地質大學校歌,于是立刻對選題進行了研究。
為何曉河會為別國的國歌譜曲,這有著怎樣重大的意義,是否和湖北有關聯;作為一位軍旅作曲家,他為何會寫和地質相關的歌,這首歌又為何會成為地質大學校歌;業界如何評價曉河的歌曲;這件事情中,什么是大眾感興趣的,如何傳播更有效果?
確定報道方向后,編輯部迅速行動,打通采編全鏈條,組成了以文化新聞中心、體育新聞中心、農村新聞中心、融媒體中心等多部門聯動的全媒報道組。
串聯時間與空間
以扎實的突破力 尋找本地化切口
然而,采訪面臨諸多困難。曉河已去世十多年,既不是湖北人,又從未在湖北工作過,如何能聯系到他的后人和相熟的朋友?《勘探隊之歌》于1990年在北京確定為中國地質大學校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是否有了解此情況的人?
在短時間內調動各方資源,迅速找到權威獨家的采訪對象,是需要突破的第一個難題。
接到任務后,在值班編委和文化新聞中心負責人調度下,部門全員行動,尋找線索和突破途徑。戰線相關記者立刻趕赴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聯系校領導與校檔案館,盡可能尋找各種相關信息。
經過不懈努力,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找到了見證《勘探隊之歌》正式確立為校歌時的校長,并聯系到了解情況的校史館館長;通過我省音樂界,找到了當年記錄曉河寫幾內亞比紹國歌、寫《勘探隊之歌》等情況的相關資料,了解到了大致背景;通過體育界,找到了在武漢三鎮足球隊當外援的幾內亞比紹籍球員;通過外辦、農業等部門,了解到湖北與幾內亞比紹的文化、經貿交流情況。
每一條線索,都為成稿起到巨大作用。然而,在尋找曉河后人這一最為權威的信源上一直未獲突破。所幸,經集團領導全力協助,終于在當天下午6點多,通過一位著名歌唱家找到曉河老人的后人。
記者隨即電話采訪了曉河的女婿耿幼明。說起總書記談起曉河的新聞,耿幼明立刻說“我看到了,很激動,馬上就轉發給朋友了”,這讓稿件有了一個新聞由頭和切入點,也拉近了已故的曉河與現在的關系。
通過采訪,記者了解到曉河的性格特點、創作經歷、創作幾內亞比紹國歌的背景以及曉河本人對此的態度等。同時,在采訪中,記者再次確認了一些細節。這些獨家信息,為此稿帶來了諸多看點和亮點。
如何將此事本地化,則是稿件需要突破的第二個難題。
記者最初設想,如果能聯系上一位地大畢業的幾內亞比紹留學生,就能將兩首歌、兩個國家、兩個世紀串聯起來。然而,因留學生已畢業多年,且存在時差等問題,記者沒有得到留學生的回復。
時間緊迫,記者決定,調整采訪方向,將幾內亞比紹球員作為稿件的切入點,這就讓幾內亞比紹國歌與湖北產生了交集。體育中心記者連線在河北滄州訓練的外籍球員,又采訪到許多獨家內容。
在地大現場接受采訪的老校長說,年輕時就是因為《勘探隊之歌》而決定報考地大,這首歌鼓舞了幾代學子和地質人。這位老校長,讓上世紀的校歌與現在有了關聯。
我省著名音樂家方石,從專業角度對兩首歌進行了點評……
一個個湖北元素、一樁樁新聞素材越發豐滿。這些人物和故事,突破了時空距離,將發生在過去的事、發生在北京的事,變得和當下、和湖北有著密切關系。
歌聲見證山海情
以社會化視角 進行全媒體傳播
當晚9點,所有信息匯總,提煉成稿是第三個需要突破的難題。如何將不同時空的人和故事串聯,如何將一位作曲家、兩首歌與湖北巧妙關聯,如何取舍繁雜的信息?
記者以曉河后人轉發總書記談國歌曲作者的新聞為由頭,從幾內亞比紹籍足球外援與湖北的關系展開,引出這段跨越時空的“山海情”。
在主題呈現上,按照編輯部定的方向,記者站在兩國友誼的高度,以兩首歌的曲作者曉河的故事為主線,串聯起采訪到的各位相關人員與這兩首歌的故事,展示了與湖北的關聯,闡釋了這兩首歌如何見證兩個國家跨越時空的友誼。
而湖北與幾內亞比紹的文化經貿交流作為背景補充,不僅展示了友誼的延續和迭代,也體現了地域性,更具貼近性。
同時,記者以社會化視角,站在讀者的角度,以豐富的內容,見人見事,展示了背后的種種細節,在滿足讀者好奇心的同時,也將稿件變得更加豐滿與立體,更具可讀性。標題制作注重寫實,突出了新聞本身的亮點,抓人眼球。
全媒體時代,全媒體傳播必不可少。融媒體中心制作了視頻,讓讀者能聽到、看到這兩首歌,并將稿件精編成適合微信發布的圖文、視頻報道。除了表現形式多樣,報道也在紙媒、客戶端以及微信、微博等第三方平臺發布。
“中國不僅幫助了幾內亞比紹,而且幫助了整個非洲大陸。”全方位、多手段的全媒體傳播,讓更多人看到了這個跨越時空的故事。
評報
曉唱昂揚越山海 星語鏗鏘跨江河
從幾內亞比紹共和國國歌《這是我們最愛的國家》,到中國地質大學校歌《勘探隊之歌》,兩首歌的曲作者都是中國作曲家曉河。曉河的故事,引出中國和幾內亞比紹兩國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話。
湖北日報7月12日頭版頭條《幾內亞比紹國歌原來是中國人譜曲 總書記點名的這位音樂家還創作了地大校歌》,通過專訪曉河的后人、歌曲的傳唱者等,為廣大讀者還原了這段歷史佳話,讓大家了解其背后的故事;7月12日4版評論《以心相交,不以山海為遠》,更點明其意義——“品多元文化之美,謀交流互鑒之道,這是人間正道,也是陽光大道”。
“是那天上的星,為我們點燃了明燈。是那林中的鳥,向我們報告了黎明。”這是曉河作曲的《勘探隊之歌》。歌中所唱,正如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原校長張錦高的回憶,“我們跨過河流、穿過山谷,夜里走路靠月亮和星星。”幾十年來,這首歌激勵著無數地質學子與地質人。
報道并未停留在對兩首歌的講述,而是在更廣闊的歷史背景下,呈現跨越山海和時空的友誼。近40年來,湖北省援建的幾內亞比紹農業合作項目極大地提升了當地農業發展水平,解決了該國糧食安全問題,得到世界糧食計劃署充分肯定;今年,中鐵十一局承建的幾內亞比紹機場項目正式開工,項目完成后,將提升該國的國際交流能力。
“以文化人,更能凝結心靈;以藝通心,更易溝通世界。”正如評論《以心相交,不以山海為遠》所言:“我們看到一位音樂家藝術修煉的經歷、藝術視野的廣度、藝術作品的豐贍,也看到文化藝術中流淌的情感脈動、價值情懷、深沉力量。”
鏈接:https://epaper.hubeidaily.net/pc/content/202407/30/content_282709.html
(原載《湖北日報》2024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