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江日報記者陳曉彤
通訊員王俊芳 實習生彭芷佩
8月9日上午,距離周口店龍骨山猿人洞遺址不到1公里處,89歲的中國科學院殷鴻福院士和數百位同事安靜地坐在幾排平房前,神情鄭重地聽著幾位不同代際的地質人對這里的追憶和感慨。
這是正在舉行的中國地質大學周口店實習站建站70周年發展大會。臨時搭建的大會主席臺兩側的白色山墻分別寫著兩排大字:“地質工作者的搖籃”“實習站歡迎你”。這是新中國第一個野外地質實習站,培養了10余萬名地質人才,先后走出了47位兩院院士。
69年前,還在讀大學的殷鴻福來到這里體驗野外地質隊員的生活,這里的實習經歷對他影響深遠。這是這位日后的地層古生物學及地質學家從課堂走向大地的“第一課”。
■ 到周口店實習
是走向大地的“第一課”
8月6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官方微信公眾號刊發了一篇題為《七秩榮光周口店!這里是地質工作者的搖籃》的推文,引起很多校友對周口店實習經歷的追憶。
黑龍江網友“寧靜致遠”的跟評被35位網友點贊置頂:“1986年夏天,大二實習50天在此,這是一個承載著地質人青春回憶的地方,凝聚了我們學生時代最美好的回憶。第一次領到地質三大件,第一次組隊踏勘剖面,無數的第一次,匯成了地質人成長的搖籃。猶記得太平山上的剖面測量,牛口峪的獨立填圖,孤山口火車站的褶皺實習,通宵達旦地畫地質圖。一條條實習路線,記錄了我們盛夏灑下的汗水和歡笑。那是我們一起走過的地質青春!”
沒有野外,就沒有地質。帶著為國找礦使命創辦的北京地質學院一成立,就堅持野外是地質科學的第一實驗室,野外實習基地是培養地質人才的第一課堂,把野外實習列入必修課。
1953年,馬杏垣院士和蘇聯專家帕夫林諾夫經過實地考察,決定在周口店建立地質教學實習站。1954年夏天,周口店野外教學實習基地建成并投入使用,馬杏垣、池際尚院士帶領第一批師生來到這里。自此,到周口店實習,是地大每一位地質相關專業本科生的必修課,也是他們從課堂走向大地的“第一課”。
對地質工作者來說,周口店是全世界都難找的天然試驗場。殷鴻福院士在采訪中說,“從啟發地質教育的角度來看,這個地方可以說是萬事俱備,出門便是地學,地學的幾個主要方面都有很多的現象”。在億萬年滄桑演化中,這里形成了得天獨厚的地質資源和豐富的地質現象,是“天然的地質百科全書”。
周口店不僅是野外實踐教學基地,也是地質科學研究的前沿陣地。在建站初期,馬杏垣院士就命名了“164背斜”“太平山向斜”,西山地區也成為馬杏垣先生“解析構造學”學術思想的重要策源地;池際尚院士確認了燕山期房山花崗巖體的邊緣相和中央相以及羊屎溝接觸變質帶。
■ 書本上的知識
在大山中可觀可感
8月8日早上7時,在周口店西風坡,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大二學生方博和5位同學一起扛著地質“三寶”——羅盤、放大鏡和地質錘,頭頂烈日向著磊孤山出發。磊孤山不高,但道路狹窄,在帶隊的宋海軍老師指導下,他們在地形圖上定點,在野外搜集巖石標本,記錄簿上畫素描圖。“我發現以前書本上的知識在大山中變得一目了然,沉積巖、巖漿巖、變質巖等抽象的概念變得可觀可感了。”方博說。
這讓宋海軍想起20年前自己大二在此實習的情景。當宋海軍在周口店第一次看到由于地殼運動巖層彎曲形成的“七渡背斜”景象,感到十分震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讓我們欣賞到地殼運動的美景,和教科書里寫的一模一樣”。
8月9日在建站70周年發展大會上,畢業于武漢地質學院〔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前身〕的中國工程院杜時貴院士說,42年前作為學生在周口店參加教學實習,40年前在周口店參加全國第一幅1:5萬地質填圖,讓他掌握了扎實的地質科學基本知識,訓練了過硬的野外認識地質現象基本功,更讓他走進地質,愛上地質,也奠定了他為之奮斗一生的事業的基礎。
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學生在本科二年級完成巖石學、古生物學、構造學等地質基礎理論課程學習之后,都要來這里進行系統的野外地質技能訓練。
■ 周口店的鍛煉
“是埋下了種子”
創建周口店野外實習站的馬杏垣院士后來留下了一幅筆鋒雄渾、瀟灑的題詞,其中兩句是:“群山是我師,我是群山友。”以山為友,爬山越嶺開展地質調查是每個地質人的基本功。
“地質工作者的實驗室不是在大樓里,而是在野外。”殷鴻福院士說,1955年的3月,學校放春假,地質專業的學生們自帶行李前往周口店,進行野外實習。
那次實習,山爬了一半,殷鴻福就氣喘吁吁,對老師的講授也聽不進去了。當時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地質專業的學生要每小時走6公里,連續走8小時。為了苦練走路,他在放假的時候,跟同學一起來回行走于學校到西山黑龍潭、紅廟嶺之間。到快畢業的時候,他們把西山走遍了。
在后來的科研人生中,殷鴻福爬過喜馬拉雅山、東昆侖、西秦嶺等,更為為祖國地質事業在全球地質史上釘上一顆金釘子。他說,“周口店的這一次鍛煉,是埋下了種子,它之所以成為高水平有特色的實習站,不僅是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還有幾代老師的奉獻和智慧。這對我們學生來說,是德智體美勞全方位的訓練”。
第一年野外實習吃了不少苦頭。殷鴻福現在仍記得,每天在群山中穿梭取樣,吃中飯時饅頭干噎在喉嚨里下不去。“與學生們相比,老師更辛苦。到了實習點,學生汗流浹背,精神也不太集中,在那扇扇子,老師還要跑上跑下,指山畫水,大聲講解,老師可敬可佩的印象在我心里留下來了,這就是言傳身教、潛移默化。”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完善學生實習實踐制度。這是要引導學生在一線實踐中加強磨煉、增長本領。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長李建威說:“周口店既是學生從事野外地質工作的第一站,又是訓練專業技能、培育科學精神、錘煉意志品格的第一站。學生們要在野外地質實習中不畏艱難求知求真,掌握過硬專業本領,立志獻身地質事業,服務國家需要。”
鏈接:https://cjrb.cjn.cn/html/2024-08/11/content_151730_1154228.htm
 (原載《長江日報》2024年8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