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新聞網訊 (通訊員 夏叢)6月4日,我校胡守庚教授團隊在《自然》子刊《自然城市》(Nature Cities)以《城市附近生物多樣性豐富的休閑區作為一種基于自然的心理健康解決方案》(Biodiversity-rich recreational areas near cities as a nature-based mental health solution)為題,發表了生態空間治理方面的研究成果。該研究由胡守庚教授(通訊作者)、博士研究生夏叢(第一作者)、胡宗楠,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究助理Yanyun Yan、L.Roman Carrasco教授(共同通訊作者)共同完成。
自然保護地和自然森林等區域是維持高生物多樣性和提供文化休閑服務的重要區域,也是國土生態空間管理的關鍵內容。當前較多研究關注城市內部綠色空間可及性對居民健康和人居環境的影響,但較少有研究關注城市居民在中長距離上對自然區域的可及性及其對心理健康效益的影響。
與城市內部綠地相比,城市周邊富含高生物多樣性的自然區域有望為居民心理健康帶來更多的好處。該研究利用多源數據,采用空間分析與健康經濟學評估相結合的方法,對全球9034個城市到生物多樣性豐富休閑區的可及性、經濟可承受性、潛在訪問率進行了評估,并估算這些地區在減輕焦慮和抑郁癥方面的作用及成本—效益比。結果表明,超過96%的城市在兩小時范圍內都至少能達到一處生物多樣性豐富休閑區(圖1)。全球城市居民前往最近的生物多樣性豐富休閑區的往返旅行成本占人均國民總收入(GNI)的比例中位數為3.38%(90%范圍:0.09%-51.6%)。
研究發現,到生物多樣性豐富休閑區的旅行成本和經濟負擔在全球分布的非均衡性,歐洲、大洋洲和北美洲城市的經濟可承受性和訪問率最高(圖2)。生物多樣性豐富的休閑區在減少抑郁癥和焦慮癥方面具有可觀的效益,在歐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發達地區,具有良好的成本效益(圖3和圖4)。

圖1.世界城市到生物多樣性豐富休閑區的可及性(以旅行時間衡量)

圖2.城市居民訪問生物多樣性豐富休閑區的旅行成本和經濟可承受性

圖3.心理健康效益的分布

圖4.世界城市的成本效益分布
研究揭示了提高城市居民對高生物多樣性地區的可及性對增進人類健康福祉的重要性。根據研究結果顯示,在開展自然保護地規劃時,加入心理健康效益的考量,在城市邊緣或內部保留一些自然區域,規劃保護地并保護、恢復生物多樣性,有望將這些區域的心理健康效益再提高50%。這一發現也凸顯了通過科學的國土空間治理手段,統籌生態保護與人類福祉需求,有望實現“生態—健康”雙贏的空間布局策略。
論文鏈接: https://doi.org/10.1038/s44284-025-00251-9
(編輯 孫彥欽 審稿 陳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