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新聞網訊(記者 魏海勇 通訊員 孫彥欽)他被學生親切地稱為“小馬哥”,學生們口口相傳“大家千萬不要選他的課,因為上他的課,你就不能玩手機、做作業了,會情不自禁地聽他講課”。他曾獲學校首屆“卓越教師”獎、學校“金石獎教金”獎、湖北省優秀教學成果獎二等獎,連續五年在學校教師本科教學質量評價中排名前10%,連續兩屆獲評“最受學生歡迎老師”稱號,所授《C語言程序設計》和《網絡應用與信息技術》兩門課程,同時獲評2018年“最受學生歡迎課程”,主講MOOC課程《零基礎學C語言》被認定為湖北省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單次選課人數超13萬,獲評首屆“中國最美慕課”稱號。他就是計算機學院副教授、信息安全系黨支部書記馬釗,學校2020—2021年度“師德模范”。
在課堂上,馬釗經常跟學生說:“要做一名優雅的程序員,精通代碼簡潔之道,追求代碼之美,寫出一段優雅的程序。”他認為,對于教師和課堂而言,也要追求“優雅”,其本質是一種高度和諧,需要教師們圍繞教學全方位全過程全階段不斷打磨、不斷淬煉、不斷優化方可成就。他說:“教師唯有成就學生,才能成就自己的人生”。

馬釗給學生上課 劉梓琪 攝
嚴在當嚴處,愛在細微中
教學理念是教師對教學活動內在規律的認知和體現,更是從事教學活動的一種信念。馬釗的信念是“親其師,信其道,樂其學”,這是出自《禮記﹒學記》中的一句話,意思是學生往往會因為尊敬和親近一位師長,而開始喜歡他所主講的課程,并且努力自覺學好。寥寥數語,道明了“良師+益友”對于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作用。
“嚴在當嚴處,愛在細微中”,這是馬釗摸索出的對學生的“好”。擔任192151班班主任期間,他發現大一新生還不太適應大學自主學習模式,他每周三天陪伴同學們一起集體晚自習;在同學們中秋想家了,他自費送去月餅;寒暑假給每一位同學家里寄上一封書信,讓家長們更多地參與到孩子的培養中來;班上的呂云龍、林賡兩位同學急性病發作,他第一時間趕到醫院,為他們墊付住院費……正是他的辛勤付出和支持,192151班獲得五四紅旗團支部、科創先鋒班集體等稱號,4人獲得校優秀畢業生稱號,9人進入國內頂級科研院所和高校深造,4人出國深造,同學們獲各類獎學金和個人榮譽70余人次。
“介入青春,陪伴成長”是對學生最好的親近。馬釗發現,老師陪伴學生在一起的時間越多,學生越愿意去學習。除了課堂教學和上機練習之外,馬釗在線上也一直陪伴學生,有問必答,與課堂內容同步分享各種資料和學習心得,對課程內容進行及時補充。期末考試前他陪伴同學們一起上機復習,解答迷惑。他還利用業余時間,為很多非計算機專業的同學義務做計算機等級考試輔導。每年開設全校通選課《信息與信息技術導論》,幫助同學們掌握基本的信息技術,14次開課累計選課人數2000余人。

計算機等級考試考前義務輔導
做學生喜歡的老師,上學生喜歡的課
做學生喜歡的老師,上學生喜歡的課,這可能是每一位老師追求的夢想。“C語言就是我最喜歡的課程”,工程學院2021級新生郭云青說。馬釗發現,朋友圈里有很多帖子,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關鍵詞:搶座位。越來越多的同學不再懼怕“C語言”,而是提前兩三個小時來教室占座了。
2015年跨年夜,正好是馬釗的“C語言”課,他原以為那晚可能會有很多同學請假甚至曠課,沒想到大家全都坐在了教室里,令他非常感動。他和同學們一起上了一節別開生面的“C語言”課,用C語言給同學們送上新年祝福,帶給同學們難忘的跨年課堂回憶。2016年的一天晚上,馬釗上課的教室突然停電,頓時一片漆黑。他回憶:“正當我不知所措的時候,同學們齊刷刷地舉起了手中的手機,打開電筒,照亮了教室,也照亮了我的心。當老師其實很幸福很值得。”
馬釗曾多次在校內外的專業建設和教學研討會議上作交流發言,其教學事跡和理念先后被多家媒體報道。對此,馬釗很謙虛,“我發現有些教學理念,在教學實踐中是行之有效的,但自己有時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一次偶然的機會,馬釗去監考了一場教師資格證考試,考試中的一些題目引發了他的思考,“師生關系也是課程資源嗎?”他回家查閱資料了解,師生關系是一種重要的隱性課程資源,以潛在的方式影響著教育教學。這讓馬釗意識到,教學是藝術,更是一門科學。教育理論博大精深,值得去好好研究。從那以后,馬釗偶爾還會去刷教師資格證的模擬題,多有受益匪淺之感。

馬釗和192151班馬懸同學畢業前合影
教學必須做到“內容為王”
馬釗始終認為,教育必須做到“內容為王”,豐富多彩的形式,最終都是為知識的內化和內容的有效傳播服務。學生最終需要獲取的是知識本身,而內容的好與壞,決定因素在教學準備。隨著學院發展,專業建設和課程設置也在與時俱進,而馬釗總是不怕辛苦,愿意上新課。從入校任職到現在,馬釗一共上了19門不同的課程,這還不包括課程設計,這個數字令他自己都很震驚。
馬釗看來,這些課程經驗,成了今天的一筆“財富”,很多曾經“啃”過的內容,今天可以輕松自如地應用到新的課堂中。曾經開設的《信息與信息技術導論》《計算機文化基礎》等課程,給后來獲得“最受學生歡迎課程”稱號的《網絡應用與信息技術》,貢獻了大量的內容儲備。準備好一門課,馬釗的經驗是要多看書,不能只看一本書,也不能只看這一門課的書,除了閱讀這門課程的經典教材和書籍,還應閱讀相關課程的書,這樣講課的時候才能旁征博引、游刃有余,講臺上的自信也由此而來。為了講好“C語言”,馬釗前后買了30多本相關教材和書籍,一本本認真閱讀,做好筆記,還準備了大量的電子教材。
“多上機+多帶上機”也是馬釗教學的特點,他發現,鮮有一本教材是十全十美的。上機實踐就成了查漏補缺的一劑良藥,有時候會令自己欣喜無窮。書中沒講清楚的,一上機一實踐,一目了然。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是無窮的,這個創造,不僅來自于正向的創造,同樣也來自于反響的錯誤。馬釗說:“有時他們上機時犯的錯誤是我萬萬想不到的,這恰巧為以后的教學積累了經驗”。

2018年馬釗在本科教育教學會議上作報告 張玉賢 攝
潛心課程設計 重視過程管理
一門課程精彩與否,不僅要有好的內容支撐,還需要潛心教學設計,將內容完美呈現。教學設計,也是馬釗非常重視的教學環節。為了上好C語言課,馬釗主動承擔各專業的C語言課程,并在課前反復試講,甚至開車的時候也會在腦子里“講”,并且針對不同學科背景的同學,摸索出不同的教學方法。多年來,他養成了一個習慣,會在課間趕緊把心得以及課堂中學生的奇妙想法,順手記在黑板的一角,拍照保存,回去后再整理到教案中,這樣的照片有幾百張,這些心得體會,積累成了一本將近10萬字的講義。
根據這些講義主講的MOOC課程《零基礎學C語言》一經推出,便被愛課程網站置于首頁輪播,連續三周位居全國課程熱度綜合排行榜榜首,單次選課人數位列武漢地區所有高校所有上線課程第一位,全球20余國家517所高校在校學生選課。“我們自己當聽眾的時候,往往不太喜歡‘懶洋洋式’的講授者,大多數學生也是如此。”每一堂課,馬釗都激情滿滿,不論頭一天晚上工作到多晚,只要走上講臺,他就不會讓學生看到自己的疲憊。
“我每年帶‘C語言’這門課程,至少上過50次,面對不同的學生,我也常常需要改變教學方法”,馬釗說。有一次講授函數,馬釗事先準備好的模塊化拼裝電腦的例子,學生聽后好像并未認同。于是他靈機一動,自己先做好頂層設計,找來5位同學,師生6人現場寫函數、做測試,完成了一個簡單的計算器,模塊化編程的思路充分體現,學生參與興致盎然,記憶深刻。學生的奇思妙想和互動也令他對教學相長頗有體會。
上課的時候,學生最怕寫出死循環的程序,會無疾而終。馬釗卻說希望教學這件事,永遠是個循環,“讓我們在這個無限循環中不斷迭代,做一名優雅的教師,上一門優雅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