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加強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和師德師風建設,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示范引領作用,根據學?!稁煹聨燂L建設長效機制實施辦法(試行)》《“師德標兵”“師德模范”評選表彰暫行辦法》,經各分黨委(黨總支)推薦、學校評審和公示,評選出未來技術學院吳敏教授為2020-2021年度“師德標兵”,資源學院沈傳波教授、計算機學院馬釗副教授為2020-2021年度“師德模范”。近期,將陸續推出3位老師的專題報道,鼓勵全校教職工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努力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地大新聞網訊(記者 王俊芳)“我們研究的是未來10—15年的前沿性、革命性、顛覆性技術,要培養具有前瞻性、能夠引領未來發展的技術創新領軍人才,那時候正是你們來定義未來技術”,近日,在未來技術學院《未來技術前沿導論》課上,未來技術學院院長吳敏自信地給2021級本科生描繪藍圖。
2014年,吳敏帶著他的團隊來到學校,組建了自動化學院,成為學校上升最快的年輕學院。在擔任自動化學院院長的7年時間,吳敏入選IEEE Fellow、中國自動化學會會士,與團隊成員多次入選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名單。
出成果,帶人才,向世界一流學科邁進……2021年,58歲的吳敏再次挑起重任,擔任未來技術學院院長,與來自校內交叉學科的13個團隊,67位導師,共同為未來技術學院的建設和發展保駕護航。
16歲上大學 與自動化結緣
吳敏來自廣東省,1979年,16歲的他考上位于湖南的中南礦冶學院(現中南大學)自動化系。“我是恢復高考的第三屆學生,當初填報的專業是計算機應用和礦山測量專業,而且我的第二志愿當時填的是武漢地質學院”,吳敏回憶起高考經歷,感慨和地大的緣分。但是因為數學成績不錯,學校把他調劑到自動化專業。
雖然不是自己選擇的專業,進入大學的吳敏一頭扎進了自動化的科學海洋,并且深深地愛上了自動化專業,并在母校繼續讀研。當時,計算機技術在我國剛剛興起,為研究計算機在自動化系統控制中的應用,吳敏常常深夜還在閱讀,一袋子資料一個星期就全部啃完了。
1986年,吳敏研究生畢業,當時他已經聯系好回廣東,想在自己的家鄉、改革開放的前沿好好闖一闖。吳敏的導師特別欣賞他,也希望他留校任教,最后陰差陽錯,他服從導師的安排,留了下來。“我那時候其實并不想當老師,那個年代的人都覺得當老師苦哈哈的?!?/span>
走上從教之路,吳敏喜歡上了當老師,憑著勤奮和努力,吳敏25歲任講師,28歲晉升副教授,31歲成為教授。
“專業興趣可以培養”,吳敏說,自動化學院剛組建的時候,學生的一志愿率不高,他在上課和日常相處過程中,總是以自己的經歷鼓勵學生,他擔任導師指導的本科生,2017級、2018級12位同學,1位自主創業,11位攻讀研究生,都在自動化領域繼續向前,這讓他很欣慰。
十年磨一劍 攻克關鍵核心技術
吳敏長期從事先進控制理論及應用、復雜系統控制與優化技術、智能系統技術及應用領域的研究。“簡單的說,就是在工業生產中,如何實現設備的自動化,減少人為操作帶來的質量不穩定、效能不高等問題,讓生產過程最大限度地節約能源、降低能耗”,吳敏給記者進行了一場“科普”。
吳敏最初的研究方向是冶金過程控制,并且由于在復雜冶金過程控制方面的貢獻,1999年,獲得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每隔三年頒發一次的控制工程實踐優秀論文獎。
1989年吳敏到日本東北大學當訪問學者1年,1996年他再次來到日本,在東京工業大學當客座研究員3年,這期間人工智能開始蓬勃發展,吳敏感受到國內外差距很大?;貒?,從2000年起,吳敏與當時帶的兩位博士生何勇、張先明開始研究自動控制領域的時滯現象,經過三年多的晝夜奮戰,吳敏團隊提出了“自由權矩陣方法”,2004年在國際權威刊物《系統與控制通訊》發表了第一篇論文。此后他們繼續在這一領域深耕,2013年,吳敏與何勇、張先明一起取得的研究成果“時滯系統魯棒控制的自由權矩陣方法”,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這一成果的取得花了整整13年。

吳敏在第37屆中國控制會議上
目前為止,吳敏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高技術產業專項等科研項目37項,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獎勵11項,授權國家發明專利60項,國家軟件版權登記25件。發表學術論文被SCI收錄300篇,30篇論文進入ESI在工程領域的前1%高引用論文。出版專著8部、教材2部、譯著2部。
聚力求突破 打造教研“夢之隊”
“一個人的努力是加法,一個團隊的努力是乘法”,在吳敏看來,要在科研中攻克“卡脖子”技術,啃下“硬骨頭”,靠的一定是團隊的力量。
吳敏帶團隊的經驗是給條件、搭平臺,“朝著一個方向共同努力”。吳敏介紹,自己的研究團隊是在三十多年研究過程中,不斷傳承、交融、拓展中自然形成的,大家有著共同的志向,為探求科學真知而奮斗。自動化學院院長曹衛華正是吳敏帶的第一個研究生,師徒皆為院長,共同在自動化領域拼搏,是我校校園里的“佳話”。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何勇也是吳敏的得意門生之一,何勇說,“在研究上,他不斷地鼓勵我,朝著自己喜歡的方向去探索,我從數學跨專業讀博,他從交叉學科研究,給了我很多啟迪和支持,讓我放眼世界,與世界一流的科學家合作”。
對于教學,吳敏從不懈怠,“人才培養是大學里的中心工作,教學則人才培養的基礎”。吳敏擔任自動化學院院長期間,學院每年組織兩次教學能力提升計劃,資深教師與青年教師開展教學研討;組建督導小組,對教學過程進行監督和指導;打造專業課程群,精磨教學內容;組織編寫精品課程系列教材,推進專業、課程一體化建設與改革;加強實習基地建設,提升學生實踐能力。
功夫不負有心人,一茬茬優秀青年科學家從他的團隊脫穎而出,一個個優秀的科研成果相應產生。
為成長賦能 跑出人才培養“加速度”
“現代科技的競爭,是頂尖人才的比拼,我們要力攻關鍵核心技術,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最重要的就是要培養人才。”吳敏在教學和科研中,始終把育人放在首位。他提出專業方向、項目需要和團隊發展目標“三位一體”的學生培養理念,并且將培養學生的經驗總結為“啟迪,放手”四個字。啟迪,就是培養興趣;放手,就是提供機會、條件和平臺。

吳敏在指導學生
“培養學生要重視過程管理,一定要多交流,耳濡目染,才能把學生‘熏’出來”,吳敏的辦公桌上放著一本研究跟蹤報告,詳細記錄著他帶的碩士、博士的個人情況和學期目標。不管有多忙,他都會每周和學生們開組會,分析問題,跟進他們的研究進度,希望有更多的學生能往深里走、鉆進去,拓展學術空間。
自動化學院2021年新入職的特任教授杜勝就是吳敏剛畢業的博士研究生,他眼中的老師吳敏,治學嚴謹,精益求精,“以高標準和嚴要求對待每一個學生”。吳敏認為,研究生發表的第一篇論文,是塑造學生學術規范和能力的關鍵節點?!拔野l表的第一篇論文,在吳老師的指導下,修改打磨了不下10次”,杜勝回憶,從定論文方向、研究大綱,到研究進展、論文寫作的各種細節,吳敏都一一指導。有一次,學院組織師生去東湖戶外拓展,中途大家坐在草坪休息,吳敏從包里拿出做好審閱修改標記的論文與杜勝討論。
“學生的事,就是最重要的事”,吳敏把每一個學生都當作自己的孩子,學生有事找他,總是能第一時間得到反饋。吳敏有早起的習慣,每天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是回復學生郵件?!拔医洺T缟狭唿c收到吳老師回復的郵件”,張曼麗是吳敏帶的2018級直博生,她深夜發的郵件,總能在一早收到回復?!皡抢蠋熆偸莵淼帽日n題組同學們還早,也特別關心同學們的研究進展和生活情況”,對于一些郵件無法回復的問題,他也會安排時間約學生見面談。
吳敏從教36年,培養了各類研究生200余人,指導博士生畢業60人,博士后出站27人。培養的學生中有長江學者、國家杰青、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勞動模范、企業副總工程師、高校副校長,一批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獎、省級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和碩士學位論文獎獲得者。
向頂峰進發 掛帥開創“未來”

吳敏在未來技術學院開學典禮上講話
從進入地大,吳敏就在思考,自動化技術在地球科學領域怎樣發揮作用。未來技術學院成立,吳敏再次掛帥,他認為這是人工智能技術和地球科學融合的最佳平臺,將在未來地球探測技術、未來生態健康技術等領域搶占制高點,催生深地深海探測、生態環境監測、國土安全等領域的技術變革,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吳敏介紹,在這些關乎國土安全、資源安全的領域,發達國家處處卡我們的脖子,這些核心技術的研究一刻不能停歇。“心有大我,科學報國”。作為自動化領域的專家,吳敏深感責任重大,“‘卡脖子’技術,一定要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里。”
吳敏對未來技術學院的學生充滿期待。“希望他們擁有不斷超越自我、不斷自我更新的能力”。他說,地大是一所研究型大學,立足中國大地、劍指世界一流,同學們要“保持冷靜的判斷,尤其需要靜下心來,做真正有長遠意義的事情”。
今年,吳敏被評為學校“師德標兵”?!按翰ヌ依钊?,秋來碩果滿神州”,這是他36年如一日,潛心育人,執著堅守的真實寫照。培養優秀人才,向頂峰進發,吳敏在教學科研之路上執著前行,繼續和學生逐夢“未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審稿 陳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