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新聞網訊(通訊員 龐偉紅)有這樣一支導學團隊,他們面向“上天、入地、下海、登極”研究方向,開展衛星大地測量、海洋探測與信息技術等相關研究。他們勇闖科研無人區,以南北極、青藏高原、南沙群島、長江流域為主要研究區域,致力于極地海冰變化、海平面變化、陸地水儲量探測、海岸帶和海島礁監測研究,開展多學科交叉的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
團隊合照
這支導學團隊就是由海洋學院陳剛教授領銜的陸海空間探測與評估導學團隊,他們堅定“科學要為祖國和人民服務”的理想信念,秉承“地質教育報國”的初心,遵循“導師領航、組織護航、專業啟航”建設理念,創建了一套極具自身特色的團隊工作模式,形成了“勇攀高峰、敢探深海”的“山海求知”團隊文化,在實踐中引導學生學習榜樣精神,凝聚榜樣力量,領會“山高人為峰”的優良品質,師生共同成長。
近日,該團隊獲評學校首屆研究生卓越導學團隊。
登峰造極 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陸海空間探測與評估導學團隊導師6人,學生31人,包括陳剛、鄭彥鵬、超能芳、于男、徐景田、蒙冕模等老師。
南極點科考
攀珠峰、征北極、闖南極、探南海,導學團隊一直沖在科學研究的最前沿,他們參與過2008年汶川地震救災、2020年珠峰高程測量等多項國家重大應急科研任務,為開展科學研究積累了大量一手寶貴資料。
近年來,團隊結合實踐和科研創新,在衛星大地測量、海洋探測和地質災害預警等重大科研領域承擔科研項目10余項,主持了多項省部級科研項目,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4項,現主持國家自然基金項目3項、軍民融合項目6項,發表國內外期刊論文60余篇,榮獲中國測繪學會、中國航海學會和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等7項省級科技進步獎勵。
2023年科技進步一等獎
在重大災害防控理論與關鍵技術研究方面,導學團隊針對地災隱患點識別難題,基于北斗定位系統、激光雷達和InSAR等技術,運用空天地立體監測,實現了北斗與遙感有機協同;開發陸海地災防控裝備,參建三峽巴東地質災害國家野外站,形成地大特色的陸海地災防控理論和技術體系;組建跨學科交叉團隊,專研海洋測繪水陸一體化關鍵技術難題,服務海島礁工程建設和海底實時監測預警等領域示范應用。
團隊還研制了“基于高精度北斗定位服務的洪災風險實時動態預測預警平臺”和“基于物聯網的北斗實時低成本洪災監測終端集成技術”。相關成果應用到長江流域多個重點洪水風險圖編制項目、全國山洪災害防治項目,為湖北和甘肅省水旱災害防御工作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取得了明顯的社會經濟效益。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落實長江大保護戰略,團隊結合實測數據,融合多源衛星觀測數據,發展新方法,提高衛星重力和衛星測高時空分辨率及其確定小尺度流域水儲量變化的精度,構建了長江流域高時空分辨率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模型。
躬身示范 “攀登”精神照亮青春之路
導學團隊主導師陳剛是“荊楚好老師”,在學生們心中,陳剛老師是一個很有“故事”、極具傳奇色彩的一個人,他心中始終有一個信念:堅守教育報國初心,實現地質科學夢想,他一直是學生心中的精神榜樣。
1991年大學畢業前夕,武漢測繪科技大學邀請國測一大隊老隊員做了一場報告會,多次提到了1975年的珠峰測高。陳剛聽后熱血沸騰,直接給西藏測繪部門寫信要求進藏工作,但未能如愿。之后陳剛從事大地測量、海洋測繪教研工作20余年,20多次進出青藏高原。作為科研人員,他曾登頂過三個大洲的最高峰并徒步到達南、北極點。自2012年起,他四次攀登珠峰,開展科考工作,其中2020年作為沖頂隊測量技術負責人全程參與中尼珠峰高程測量這一國家任務,圓了他的珠峰測高夢。
陳剛父子登頂珠穆朗瑪峰科考
陳剛曾經三次攀登珠峰,因為天氣原因均與頂峰失之交臂,但他并沒有因此放棄。在第一次攀登珠峰的十年之后,他和兒子陳李昊一起向珠峰發起沖擊,最終克服艱難,于2022年4月30日上午10時30分左右,成功登上海拔8848.86米的珠穆朗瑪峰,父子攜手站上地球之巔,為學校70周年校慶獻禮。在珠峰北坡,父子倆和科考隊員們攜帶著北斗導航定位設備,進行了高精度實時動態測量技術快速定位測試,以及冰雪覆蓋深度探測試驗,這是我國首次在珠峰地區利用全球導航定位系統反射信號技術,開展積雪特性研究。
陳剛的課堂也讓學生們印象深刻。攀珠峰、征南極、訪西沙,陳剛豐富的人生閱歷讓他的課堂獨具魅力。他將理論與實踐完美結合,用他的親身經歷向學生詮釋著什么是科學研究,什么叫“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陳剛口中絕美的祖國藍色領土,成為了學生最向往、最值得為之獻身的遠方。
在海洋災害探測與評估導學團隊中,以陳剛為代表的導師們在身體力行中踐行著地大“攀登精神”,他們不畏艱難、堅持不懈的精神深刻影響著團隊學生,不斷引導他們堅定信念、胸懷祖國,勇攀自然界的高峰、科學的高峰,在言傳身教中指引著導學團隊砥礪前行、奮勇拼搏。
“陳剛教授一直鼓勵團隊學生樹立人生遠大理想、立志科技報國,將個人前途與國家需求緊密結合起來,這也是我從測繪到登山,勇攀珠峰挑戰自身極限最重要的原因。”導學團隊2020級研究生饒煒博說。
“山海求知” 組織護航助力學生成長
在做好科研教學的同時,團隊導師帶領學生積極發揮支部優勢,持續深入基層教育一線,開展志愿服務,傳播科學知識,弘揚地大精神,引導學生努力成長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陳剛成功登頂珠峰返校后,牽頭組建了“山海求知”黨支部,這是一支縱向設置的研究生黨支部。支部依托陸海空間探測與評估導學團隊師生力量,注重支部文化和精神建設,結合學校專業特色和學科優勢,聚焦“登高望遠、山海求知”黨建文化品牌,開拓了“鄉村教育結對幫扶”“海洋科普文化宣講”“山海求知教育基金”等支部特色項目,力爭在黨建方式上,縱向延伸“求高度”,不斷豐富黨支部精神內涵。日前,該黨支部入選2023年度“湖北省研究生樣板黨支部”培育創建名單。
黨支部依托師生共創、共學、共踐,打造師生價值共同體。支部建在名師團隊上,推動名師融入支部、支部融入團隊。結合“世界地球日”“全國海洋日”“全國科技活動周”等重大節日和活動,推動黨的理論入腦入心入行。
“山海求知”研究生黨支部赴恩施開展支教活動
黨支部積極開展科普公益工作,2022年至2023年,團隊成員深入山區支教,自費數萬元設立助學基金,先后參與自然資源部、國家廣電總局、中科協等單位舉辦的科普公益活動60余次,累計受眾2萬余人;積極開展科學家精神弘揚活動,2022年7月,黨支部受邀參加國家廣電總局指導的紀實訪談節目《這十年·追光者》錄制,節目網絡播放量達2277萬次。2023年6月,黨支部成立的“山海求知”學風涵養工作室,入選中科協學風涵養工作室,發布的科學家視頻故事累計播放量3.5w+;2023年9月,黨支部書記陳剛受武漢市電視臺邀請擔任全市百萬中小學生“開學第一課”主講嘉賓,他以《攀登的意義》為題,講述自己在珠峰科考的經歷,鼓勵同學們傳承攀登精神,勇做時代的攀登者。
“山海求知”社會實踐團在長江口開展水文水資源調查
新聞聯播采訪陳剛教授
黨支部積極開展社會實踐,組織社會實踐團開展長江源科考和長江口水文水環境調查,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進“長江大保護大學生行動計劃”貢獻力量;團隊還積極開展校企聯建活動,先后與廣海局、長江口水文水資源勘測局開展黨建聯建共創,事跡被中央電視臺、中國青年報、人民網及新華網等媒體廣泛宣傳。
團結奮進 人才培育成績喜人
近十年來,導學團隊共計培養了博士畢業生6人,碩士畢業生40人。累計發表學術論文120余篇,申請發明專利30余項,獲國家獎學金獎項5人次,優秀黨員、三好學生等校級獎項10人次。
2023年導學團隊部分畢業生合影
導學團隊堅持祖國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團隊的成員,團隊以導師為榜樣激勵學生勇闖科研無人區,積極為衛星測控保障、地質能源戰略、海洋強國事業和極地科學研究提供科研支撐。畢業生中,高校任教的6人,中國地震局、國家測繪局、國家海洋局等直屬事業單位的9人,中科院研究所2人,長江水利委員會等水利部門8人,中鐵四院、廣州勘測院等大型勘察設計單位12人。
導學團隊涌現了許多沖在科研一線的優秀畢業生。金波文作為國家海洋局信息中心工程師,兩度前往中國北極黃河站科考;郭炳輝是中國地震局第一監測中心工程師,連續多年在青藏高原及周邊執行地震監測和應急科考任務,作為西藏地震監測科研團隊主要成員榮獲2021年度全國“工人先鋒號”。他們在上天入地下海登極的無限空間中,攀峰登極追卓越,思源致遠求新知。
陳剛帶領學生為當地鄉村無償測量地形
學生的成長離不開老師的悉心指導和言傳身教。導學團隊研究生劉正說:“陳剛老師讓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十堰山區進行洪澇災害調查,開展水文測量工作中的‘渡河’的場景。正值寒冬臘月,河床水位下跌,許多滾水壩體露出水面,測量需要渡河,陳老師帶著我們用一塊塊石頭墊起了過河的橋梁。他說‘你看,我就說了吧,沒有過不去的難關,這初春的河水溫度,不比我們的靴鞋里暖和多了嘛?’陳老師直起腰,咧嘴一笑的神情,成了我們那個春天最溫暖的陽光。”
野外水文測量
在陸海空間探測與評估導學團隊中,團隊導師以身作則,用榜樣力量激勵學生成長,學生相互協作,師生們共同奮斗,腳踏實地把科研的“腳印”烙在祖國大地,用匠心推動我國海洋測繪事業發展。(編輯 王俊芳 審稿 尚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