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新聞網訊(記者 程曉龍 通訊員 丁苗苗)有這樣一位地質科學家,他為人真誠、待人熱情,學識淵博,熱愛祖國,在校期間就立下地質報國的遠大理想,大學畢業后主動加入援疆隊伍,扎根新疆60余年,為祖國的找礦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是我校1960屆地質測量與找礦專業校友李憶祖。退休后,李憶祖開啟了義務講學之路,近20年里為廣大中小學生授課861場。李憶祖校友的一生是精彩的一生,是奉獻的一生,激勵了一代代人奮勇前行。
“我是中國人”

眼窩深陷、鼻梁挺直、白發微卷,有著淡黃眉毛藍眼珠的李憶祖,任誰看見都忍不住說他是外國人,但他卻操著一口流利的北京話,三句不離兒化音,是生在天津、長在北京的地地道道的中國人。

李憶祖和他的養母
1938年,抗日戰爭時期,李憶祖出生在天津的一所教會醫院,剛出生就與親生父母斷了音信,但不幸的他卻又是幸運的,有一對中國夫婦收養了他,并把他帶回了北京,視同己出。
“我這輩子遇到的好人太多了,我是一個幸運的人”,提到養父母,提到童年,李憶祖滿是思念和感恩,“那時候養父母對我很好,家里條件也不差,把我當親兒子養”。雖然外國人的相貌總會為李憶祖帶來異樣的眼光,甚至是嘲笑,但李憶祖的養父母時常認真地對他說:“你就是中國人”。所以,李憶祖總是充滿信心,十分豁然,無論面對誰,他總會發自內心地對其說道:“我和你們一樣,是中國人”。李憶祖從小接受良好教育,學習十分用功,他的成績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在高中時期就與同學自發學習高等數學,優異的成績使他成功考入了北京地質學院(中國地質大學前身)。
立志地質報國
進入大學,李憶祖選擇了地質測量與找礦專業,一頭扎進了知識的海洋中,良好的數學底子和勤奮刻苦的學習,加上獨特的外貌,他很快引起了系主任楊遵儀教授的注意。一次偶然的機會,系里需要挑選三名學生去其他學校進行為期一年的學習,楊遵儀教授直接點了李憶祖的名,讓他去北京大學數學系進修,盡管由于各種原因沒有去成,但李憶祖對此記憶深刻。楊遵儀教授是地層古生物學家,李憶祖回憶道:“楊遵儀教授不僅知識淵博,上課也十分風趣和生動,在描述腕足動物的時候經常用手比劃它的形態,同學們都聽得津津有味,腕足動物相關知識也就印象深刻了”。同時,李憶祖參加了學校的攝影班,掌握了野外工作的最佳工具之一。
1959年,實習階段的李憶祖去了湖南韶山、湘潭、寧鄉等地,他的足跡遍布整個湖南,在完成野外作業的同時,他也去了毛澤東、劉少奇、彭德懷等老一輩革命家的故居,重溫那一段段崢嶸歲月,他的靈魂受到了震撼,精神受到了洗禮,自此,他更加堅定了他的理想——地質報國。
臨近畢業,地礦部的領導來到學校,呼吁大學生用自己的知識去建設西部,李憶祖聽完報告后突然冒出個念頭:“我要去新疆”。他放棄了原本被分配在北京的工作,立馬連打兩次報告,堅決要去新疆,但不少人勸其留在北京,因為李憶祖去了新疆之后他家只剩他養母一人,孤苦伶仃。雖然不舍,但李憶祖的養母十分尊重和贊賞他的舉動,支持他去新疆建設祖國。李憶祖就這樣懷揣一腔熱情,以及對廣大世界的好奇,辭別了養母,踏上了去往新疆的列車。然而,多年以后李憶祖才知道,在他離開后不久,他的養母就大病了一場,每提到這事,李憶祖的眼圈總是微紅。
扎根邊疆六十載
“新疆太美了!實在是太美了”,李憶祖乘坐了5天的火車,終于到達了新疆,他已經在火車上被沿途的風景所深深吸引,對以后的生活充滿向往。又經過大巴幾個小時的顛簸,到單位報到后,李憶祖被分到新疆煤管局156煤田地質隊,主要從事煤礦礦點的調查工作,同時隊里將唯一一臺照相機交給李憶祖使用。

李憶祖(右)1962年在新疆鄯善底湖考察
雖然李憶祖時常在野外過著風餐露宿的生活,甚至因為工作需要還會隨身攜帶炸藥,各種懸崖峭壁也充滿了危險,但李憶祖依然不后悔當初的選擇,因為旖旎的自然風光讓他流連忘返,當地的淳樸民風讓他感到溫暖,留有很多空白的新疆地質事業也讓他充滿動力。從阿爾泰山、天山,到昆侖山、岡底斯山,20多年里,李憶祖跑遍了新疆的每個角落,他還曾與同事到海拔5000多米的西藏阿里地區普查煤礦,年復一年,新疆的煤礦資料,逐漸拓印在了李憶祖的腦海里,大家都稱他為新疆“活地圖”,李憶祖也從滿腔熱血的大學生成長為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地質專家。

李憶祖1972年在西藏阿里門士煤礦工作
1972年,一次意外讓李憶祖的右眼嚴重受傷,流血不止,他被同事送往蘭州醫學院后,醫生簡單做了包扎,打了麻藥,將他推進手術室,但此刻,李憶祖沒有喊疼,甚至和平時一樣和人嘮嗑,使得手術室凝重的氛圍得到了緩解。李憶祖的上級領導得知消息后,立馬購買機票將他送回北京接受進一步治療。但遺憾的是,李憶祖的右眼還是因為這次事故而視物模糊,至今未好。為了照顧李憶祖的生活,李憶祖的妻子特意申請從山西調到了新疆,就這樣,他們結束了長達8年的異地生活,一起把家扎在了新疆。
1984年,他調到156隊子校、煤炭廳子校(現為烏魯木齊四十一中)擔任校長,期間,他又干起了“老本行”,辦地質興趣班,辦地學競賽。后又調到烏魯木齊市教育局工作,直至1998年退休。
“閑不下來”的八旬老頭

2011年,央視《地理中國》節目組進入新疆拍攝,李憶祖作為常駐新疆的地質學專家無疑是參與錄制的合適人選,但已年過七旬、白發蒼蒼的他令節目組十分擔心。“我特別想把一個真實的、美麗的新疆介紹給祖國,介紹給全世界,這是一次很好的機會。”在李憶祖的堅持下,他翻山越嶺,帶領攝制組,走遍新疆的艱險奇美之地——賽里木湖、魔鬼城、火焰山、冰川奇谷……那股一往無前的沖勁兒讓所有人都敬佩不已。
在播出的紀錄片中,可以看到畫面中一位老人從布滿碎石的羊腸小道上走過,身邊是萬丈懸崖,不時有山石滾落;他拄著登山杖一步步下到4000米深的冰川谷底,雙腳都已麻木……就這樣,人們不僅記住了新疆的美麗,也記住了這個充滿魅力的老頭兒。

時至今日,年過八旬的李憶祖仍“閑不下來”,他轉身又投入了教育事業。他來回四處奔波,不停地為各個學校的學生講課,內容涵蓋了天文、地理、人文等多個方面。“總共861堂課,不少人覺得我是吹牛,怎么可能記得這么清楚”,李憶祖笑著說道:“其實每上完一堂課,我都會記在一個本兒上,要總結,要反思,要了解孩子們喜歡什么,怎樣才能讓他們喜歡新疆,這是搞地質的人都有的習慣,就像出野外時的所見所思都要記在野簿上,這是傳承。”作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少年科技講師團講師的一員,李憶祖為了上好每一堂課,都下足了功夫,電腦上查資料、做PPT、制作小視頻等等,教師的必備科技技能他全都沒問題。上課時李憶祖總愛附上自己拍攝的照片,“希望小孩兒能夠從中感受到世界之美,世界之大”。
采訪最后,李憶祖感慨地說道:“我沒有啥特別的地方,那個時代的人都是這樣,但這么多年的經歷,我覺得,自己還是做了一點事情”。(審稿 陳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