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新聞網訊 (通訊員 徐燕 趙得愛)近日,從全國自然資源科普講解大賽決賽現場獲悉,逸夫博物館志愿講解員、地球科學學院2020級博士生姜昕獲全國一等獎。這不僅是姜昕多年醉心科普講解的結果,更是學校把科普融入課程思政結下的碩果。
一頭扎進科普講解的海洋
1999年,姜昕出生在湖南永州一個自然風景秀麗的縣城,從小便對逶迤的山川和九轉的河流充滿了好奇心。2016年高考時,他毫不猶豫地報考了我校,順利考入地球科學學院地質學專業。
大一入學不久,地球科學學院安排高年級同學帶領新生參觀逸夫博物館。在時任逸夫科普講解隊隊長的崔雅文同學的引導下,一件件造型奇特的巖石礦物、一具具精美絕倫的化石展品仿佛在崔隊長的妙語連珠中活了過來,這讓姜昕激動不已,也羨慕不已。他想:這得有多博學,才能把這么大一個博物館里的每件展品講得如此精彩。他暗下決心,學好地學知識,像崔雅文一樣,為大眾講解博物館中的精美展品。

姜昕在逸夫博物館為小游客進行科普講解
了解到地球科學學院的逸夫科普講解隊,是為廣大公眾講解博物館展品的志愿者組織,大一下學期,姜昕正式加入逸夫科普講解隊。
姜昕認為,科普講解就是以直觀形象的形式、親切自然的解說、精彩故事的敘述,為各類參觀者提供專業輔導和幫助,這也是科普講解的魅力所在。為此,他一頭扎進科普講解的海洋。
把正確的科學知識普及給公眾
結合普通地質學、結晶學與礦物學、地貌學與第四紀地質學、晶體光學與光性礦物學等專業知識,在日常科普講解過程中,姜昕越來越找到了學習、科研的感覺。
在姜昕的科普之路上,有一個人對他影響很大,他就是中國地質學會“地貌學與第四紀地質學”專家科普團團長、地球科學學院李長安教授。在大一《地貌學與第四紀地質學》課堂上,李長安教授旁征博引,把地形地貌與國家發展、區域治理等實際問題聯系在一起,深入淺出地為學子們講授地貌學與第四紀地質學的應用,讓姜昕如癡如醉。在逸夫科普講解隊講解時,姜昕也學會了像李長安教授那樣,選取和大眾生活息息相關的例子,為廣大觀眾科普地學知識。
大一時,姜昕幾乎每個周末都會去逸夫博物館,要么聽別人講解,要么是自己為社會公眾講解。他尤其喜愛為散客做科普講解,因為講解時可以不用花費過多精力維持團隊的紀律,從而可以沉浸在講解中。散客時不時提出的問題,對他來說,也是一次次學習和挑戰。遇到回答不上來的問題,他就會回去查閱資料,或是詢問老師,將答案更新至講解稿中。對未知科學不停探索的這股鉆研勁,也極大地推進了他在課程學習上的求索。大一結束,他的學分績點和綜合測評都是專業第一,并且拿到了當年的國家獎學金。
機遇總是給有準備的人。大一下學期,逸夫博物館張莉老師告訴姜昕,有一個國土資源科普講解大賽,鼓勵他去試試。在初賽視頻中,姜昕講解了礦物的形成和應用,被選中參加決賽,并最終獲得全國二等獎。“由于經驗不足,加上隨機命題準備不充分,我只獲得了二等獎,這也一直成為我心中的一個遺憾?!被仡櫮嵌蝹滟惤洑v,姜昕坦言。

姜昕在實驗室
在龔一鳴、童金南、馬昌前、鄭建平、吳元保、張宏飛等教授的課堂上,姜昕的專業知識得到不斷積累,地球科學學院老師的潛移默化和傾囊相授,讓姜昕對地球科學的理解也更加立體和深刻。地球科學學院對全體本科生實施導師制培養,于是在大二下學期,他加入到劉勇勝教授的課題組,開始了地球化學的系統學習和研究。
科研和科普是密不可分的兩個部分。劉勇勝教授對待前沿科學問題的敏感和對地球化學實驗數據的嚴謹,深深影響著姜昕。正是在本科期間掌握了扎實的巖石學、地球化學知識,在逸夫博物館的巖石礦物展廳,姜昕才能輕松自如地為公眾講解巖石礦物成因以及一些科學問題的最新進展。他清楚地知道:科普的靈魂是科學性,在做科普講解時,應當要把正確、前沿的科學知識普及給廣大觀眾。
和“氧”打交道的地質人
2020年本科畢業后,姜昕以專業第二的成績,推免至我校直接攻讀博士學位,跟隨劉勇勝教授從事激光微區原位氧同位素分析與氧化物干擾消除系統研制方面的研究。簡單來說,就是和“氧”打交道。
在得知自然資源部舉辦2023年全國自然資源科普講解大賽后,姜昕心想:何不借這個機會,向公眾科普一下氧在地球科學領域的重要性,這不僅能夠將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向大眾宣傳,更能讓老百姓也能了解到看起來觸不可及的科學其實與日常的生活也息息相關。
姜昕開始認真選題,一開始他選了“氧同位素的地質應用”,準備從氧同位素服務國家深空、深地、深海、深時四個維度進行科普講解。在地球科學學院的大力支持下,針對他的講解稿,龔一鳴、馬昌前、肖龍、馬強教授提出了很多建設性的意見。在專家們的建議下,他將主題與百姓的生活和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進行有機結合,主題更換為“共同修復地球生命的保護傘”。
這篇僅四分鐘、九百字的講解稿,從人類面臨的臭氧層空洞的重大環境問題切入,將大眾帶入地球四十六億年的宏大歷史中,通過向大眾科普地球歷史上最重要的兩次“狂飆”——即大氧化事件,闡述了氧氣濃度與臭氧層形成的關系,并為修復臭氧層空洞這個全人類面臨的共同困境提出了地學建議。憑借這篇站位高遠、立意深刻的講解稿,姜昕在湖北省自然資源科普講解大賽決賽于眾多選手中脫穎而出,最終獲得一等獎,被湖北省自然資源廳推薦參加全國決賽。

姜昕在全國自然資源科普講解大賽現場
姜昕決定參加湖北省自然資源科普講解大賽,逸夫博物館張莉老師就從服裝、語言、表情管理、節奏、配音等方面,全程對姜昕進行指導,一遍遍修改動畫視頻、音樂和PPT,力圖把科學內容講得生動、有趣和好玩。接到參加全國決賽的通知后,張莉老師陪同姜昕前往江蘇徐州,在決賽前夜一遍遍走臺、串詞,一直到凌晨。在所有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姜昕最終取得自然資源科普講解大賽一等獎的好成績。
對于姜昕來說,科普之路就是不斷“打怪升級”和進階的過程。這里的“怪”是指未知的科學知識,只有不斷地學習科學知識,深入科學研究,時刻把前沿的科學知識與實際生活進行聯系,才能夠將前沿的科學變成有趣的科普。(編輯 孫彥欽 審稿 陳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