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新聞網訊 4月29日,2024年湖北省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座談會在武漢召開。我校地球科學學院宋海軍教授榮獲“湖北五一勞動獎章”。

宋海軍
宋海軍教授長期從事古生物學研究,因勇于鉆研、愛啃硬骨頭,被大家戲稱“老古”。從2003年接觸地質學,21年堅守地質初心,跑遍了青海、西藏、云南、貴州等大半個中國開展野外工作;他甘坐冷板凳,埋頭苦心鉆研,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他瞄準國際前沿,大膽假設,小心論證,逐一攻克,取得了國際一流成果。

宋海軍進行野外教學
堅守初心,潛心鉆研,爭做國際一流
學術精神“老古”,學術思想活躍,他21年不斷探索。為做出最科學的論斷,他三十幾次去青藏、云貴等地進行野外考察,有時為了采集一塊好的手標本要翻越幾座上千米的高山。經過長期的野外工作,他帶領團隊在我國貴州發現了中生代最早的特異埋藏化石庫——貴陽生物群,為揭示史上最大滅絕后生態系統的復蘇提供了新紀錄。該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上,該發現被Nature和Science亮點報道。澳大利亞臥龍崗大學石光榮教授在接受Nature采訪中表示“這一發現真正改變了我們對生態系統恢復的時間和速度的理解”。該成果入選2023年中國重大科學、技術與工程進展。
在反復研究論證的基礎上和大量實驗數據的支持下,他先后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學術論斷。他聚焦古海洋生態系統對古-中生代之交重大地質事件的響應,論證了生物滅絕的選擇性,發現緯度多樣性梯度消失;發現了三疊紀早期的特異埋藏化石庫貴陽生物群,揭示了海洋生態系統的快速復蘇現象;探明生物滅絕與溫度變化之間的定量關系,揭示了大滅絕的溫度閾值。近十年,他積極拓展學科方向,開展大數據和人工智能與地球生物學的交叉研究,構建了地球生物學特色數據庫,揭示了地質時間尺度下生物與環境的相互作用關系。上述成果發表在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 PNAS, Science Advances等重要刊物上。他提出的生物殘存避難帶假說,被著名古生物學家戎嘉余院士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專刊正面評述。提出的底棲生物快速復蘇模式,被Science專刊正面評述。基于生物滅絕領域取得的系列成果,他受Nature Review Earth & Environment邀請撰寫生物滅絕方向的綜述。
宋海軍擔任中國古生物學會副理事長,Global & Planetary Change、All Earth期刊副主編,主持了國家杰出青年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重點項目、湖北省創新群體等10項科研項目,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SCI論文48篇,其中11篇發表在Science, Nature 子刊,Science子刊,PNAS, Geology上。5篇論文入選ESI高被引論文。他參與的研究成果不僅被Nature、Science 亮點報道,還被寫入國際古生物學、古生態學教材、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報告,入選中國重大科學、技術與工程進展,并3次入選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他獲得了中國青年科技獎特別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等。這些成果與榮譽都是他苦心鉆研,嚴謹治學的最好見證。

宋海軍指導學生
行為師表,率先垂范,培養卓越人才
做好教書育人,躬身三尺講臺是他另一個人生信條。他每年都承擔本科生的古生態學、地球生物學和研究生的生物地質學課程,指導在讀博士研究生7人,碩士研究生6人,年均教學工作量超過200課時。在課堂上,他因材施教,循循善誘,善于發掘同學們的創新能力。他樂于將自己在科研中發現的最新成果與同學們分享交流以擴展同學們的學術視野,激發并培養同學們鉆研學術的熱情。宋海軍教授在課堂中深入淺出,通過形象生動的案例教學法、將今論古,旁征博引,讓幾億年前的古生物“活”起來。在課下有時為了更好幫學生弄懂科學問題,他加班加點研究文獻專著,只為做到準確和前沿。
“挑戰杯”這項大學生再熟悉不過的科技賽事,似乎與宋海軍有著不解之緣。在2007年全國第十屆“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本科生的他榮獲全國特等獎,十年之后,他從一名參賽者變成指導老師。宋海軍不僅自己取得了優異成績,更致力于培養學生。2017年他指導的來自青海的本科生王奉宇聚焦早三疊世腕足動物研究,成果彌補了腕足動物演化史的空白,在挑戰杯競賽中獲得湖北省特等獎、全國一等獎。王奉宇的優秀事跡被媒體廣泛報道,并入選全國大學生年度人物。2019年,他再次指導本科生團隊參加“挑戰杯”,獲得湖北省特等獎、全國二等獎。2023年,他再次指導本科生團隊獲得全國“挑戰杯”二等獎。通過指導學生參加“挑戰杯”比賽,宋海軍教授培養了一批專業知識扎實、實踐能力強、勇于創新的優秀大學生,為他們的未來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宋海軍所在的地質學教學團隊是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學團隊,作為團隊一員,他致力于培養學生的成長。在他的悉心指導下,本科生和研究生共14人次獲國家級獎項。這些成就不僅包括在全國大學生“挑戰杯”競賽中獲得的多個獎項,還包括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全國百強社團、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全國地質技能競賽數據驅動分賽二等獎、全國鯤鵬應用創新大賽銅獎、李四光優秀研究生獎等,他個人也獲得了諸多榮譽,包括入選國家高層次人才,獲評湖北省高等學校教學成果特等獎、全國大學生百強社團指導老師、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優秀指導老師、湖北省愛崗敬業好青年、湖北省青年五四獎章等。

宋海軍指導學生
堅定信仰,淡泊名利,傳遞正能量
在科研團隊中,他勇于承擔關鍵任務,積極開拓學科新領域。他淡泊名利,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始終將國家和團隊的利益放在首位。2008年還是學生的他,將參加挑戰杯獲得的5000元獎金全部捐給了汶川地震災區。他積極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推進科研成果科普轉化,助力科學普及,在一席、名校名師公益課堂、化石科普國際論壇等十多個平臺開展科普講座,牽頭建設了www.ai-fossil.com化石智能鑒定平臺,普及古生物知識。他對團隊的每個人給予無微不至的物質和人文關懷,對迷茫中的師生總是能給予強有力的指引,給人以信心和方向。
作為一位“80后”教授,擁有十八年黨齡的他,不僅政治立場堅定,而且在專業領域深耕細作,積極傳播正面價值觀。在野外地質考察中,他常常將目睹的國家變遷和進步,以身臨其境的方式講述給學生,引導他們樹立“四個自信”,堅守地質學的初衷。他鼓勵學生們以奮斗的姿態度過青春,運用地質學的思維方式和地球科學的智慧,開啟屬于地質工作者的美好旅程。宋海軍教授在人民網主講了“為國攀登”的思想大課,分享了自己的野外工作經驗和科研成果。這門課程首播當天吸引了超過400萬的觀眾收看,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他鼓勵大中小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勤奮追求夢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青春力量。(來源 校工會 編輯 王俊芳 審稿 尚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