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新聞網訊 (記者 孫彥欽)日前,我校自動化學院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2018級直博生畢樂宇,入選第三批全國高?!鞍倜芯可h員標兵”。由他擔任支部書記的控制科學與工程博士生第一黨支部,入選第四批“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培育創建。
自2018年攻讀博士學位以來,畢樂宇發表學術論文11篇,授權受理國家發明專利14項,榮獲2021年度“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第十八屆“大學生年度人物”入圍獎;組建創新創業團隊,斬獲場景驅動的人工智能挑戰賽國家一等獎、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2023)銀獎、挑戰杯全國二等獎,以及5項省級金獎;相關事跡被新華網、中國青年報、學習強國、全國高校思政網等媒體報道60余次。地大十年,他磨礪心性、夯實基礎、修煉本領,向自己的求學之旅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畢樂宇
心中有夢,堅定信念“當闖將”
畢樂宇出生在山西省晉城市一個農村家庭,當年,家鄉的中小學教學資源十分匱乏:讀小學期間,多個年級共用一間教室;讀中學期間,畢樂宇經常點著蠟燭上早自習?!拔曳浅U湎W習機會,也明白只有更努力地學習,才能彌補備考環境帶來的不利影響?!备呖记?個月,畢樂宇因為身體原因居家備考,雖然困難重重,但他最后仍考上了地大。
2014年,畢樂宇進入大學后,積極投入智能汽車、電子設計等學科競賽中,磨礪專業技能,孕育科研興趣,并獲得校級以上學科競賽獎勵7項,發表國際會議論文1篇,學士學位論文獲校級優秀,科研報國的夢想深深扎根于心中。2018年被推免直接攻讀博士學位后,在導師曹衛華教授的悉心指導下,他提前進入課題組開展研究,扎根實驗室。
畢樂宇回憶:“當時我的畢業設計就跟著曹老師做,每周進行研討,使我提前具備了一些初步的科研素養?!薄巴砩?1點后,總能看到小畢同學還在實驗室跑代碼、做實驗、寫報告”,國家級人才張傳科教授說?!扒趹┨崱⒎e極向上、不斷超越自我”漸漸成為了畢樂宇身上的青春標簽。

畢樂宇深入工廠生產一線測試智能調試設備
腳下有路,科研攻關“立潮頭”
“在地大的學習和科研生活教會了我什么是真正的自找苦吃、以苦為樂”。畢樂宇坦言,每周近百小時的科研投入,實驗室連續48小時的科研攻堅,夯實了自己的科研根基。500余場國內外學術報告、無數次的老師指導,100多萬字的學術思考和科研感悟、新的想法立刻落實、指出的錯誤絕不犯第二次……“我享受著這種迭代提升的過程?!?/span>
2022年1月,畢樂宇申請并成功獲批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赴加拿大留學聯合培養1年,期間得到國外導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施陽教授的高度認可,并寄語他,科研工作要“精細、精致、精密,深入、深刻、深邃”。
面向人工智能、5G等世界科技前沿和工業智能化的國家重大需求,博士期間,畢樂宇將控制理論、認知科學、人工智能、精密制造等多學科交叉融合,提出了復雜系統動態建模和增強決策新方法,賦能“光芯屏端網”高端智能制造產業,助力中國“智”造強國戰略。
“如何用最短的時間,在數以億萬計的幾何參數組合中找到最優組合,并實現算法持續學習,更高效地求解類似計算任務,這就是我研究的內容?!碑厴酚罱榻B,“類似的場景還包括集成電路芯片的設計、制造、封裝測試等產業環節的計算機輔助設計任務、高性能發動機裝配等?!?/span>
眼里有光,青春向黨“做先鋒”
又紅又專是畢樂宇的鮮明底色和行動指南。他入選學校首批“黨的二十大精神”青年講師團,秉持“最好的學就是講”的理念,推出“理·響”青年空中課堂,打造“紅星閃閃伴你行”品牌活動,走進支部、課堂、入學教育、絲路博士論壇,累計宣講40余次,覆蓋6000余人;探索基層黨建“智慧+”模式,成功上線并公益運行全國首個由學生自主研發的智慧黨建系統,現已賦能30余個基層黨支部建設提“智”增效。
作為支部書記,他帶領青年把黨的創新理論講給更多青年聽,支部也逐漸建設成為了聚力攀登高峰、朋輩榜樣頻出的“發光體”:2021年至2023年,所在黨支部連續涌現出3名“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7名國家獎學金獲得者;支部成員在自動控制、人工智能等領域國際權威期刊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130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30余項。
讀博期間,畢樂宇還擔任了博士生班班長,自動化學院研究生會副主席、宣傳部部長,湖北省重點實驗室助管、國家一流本科課程助教等職務。畢樂宇說:“這些職務不是舍棄自己的利益為他人效勞,相反,在這些崗位上的磨礪是全面展現自我價值的一種途經。” “畢哥對我們總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科研經驗分享和交流經常停不下來,忘記時間”,他的師弟郭琳煒說。畢樂宇在服務奉獻中收獲快樂,獲得了老師、同學的一致認可,榮獲優秀共產黨員、“優秀研究生標兵”授予“青年五四獎章”、優秀畢業生等校級榮譽33項。

畢樂宇為本科新生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
如今,畢樂宇博士畢業,已簽約南方電網科學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數字化與信息安全的研發崗位,奮力攻堅“AI+電力”關鍵技術,立志為建設新型電力系統和新型能源體系、推進中國式電力現代化貢獻青春力量。(審稿 陳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