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新聞網訊(通訊員 蔣冰 劉鵬宇)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是國家為回應“錢學森之問”啟動的國家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旨在通過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基地打造國際一流人才高地、基礎學科拔尖人才搖籃、天才奇才大才孵化器,培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力量。
聚焦目標任務 重視指導建設
學校2021年獲批地球物理學國家“拔尖計劃”2.0基地,明確以學生為中心,致力于培養具有強烈家國情懷、卓越科學精神、厚實人文素養、堅實數理基礎、系統專業知識以及開闊地球科學視野和跨學科創新能力的拔尖型創新人才目標定位。大力加強地球物理學“珠峰班”建設,成立由陳曉非院士、高銳院士、孫和平院士、謝樹成院士、曹晉濱院士、倪四道院士和12位資深專家組成的地球物理學拔尖學生培養指導委員會,為拔尖人才培養保駕護航。

12月4日,學校召開地球物理學拔尖學生培養指導委員會第一屆第一次會議,校長李建威在會議上指出,培養一流拔尖人才責任重大、使命光榮,要全力支持基地的建設,提供必要的資源保障,推動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進一步完善拔尖人才培養體系,強化基礎教育和科研實踐相結合,充分利用國內外教育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術交流和實踐機會,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學術水平,為國家培養更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地球物理學拔尖人才。
匯聚學科合力,構建培養體系
地球物理學“珠峰班”實行書院制、導師制、學分制培養,倡導好奇心驅動、主動型學習和研究型學習,推行通識教育融專業教育,以專業塑造促通識教育的交互融合式教育發展新模式,著力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自律成長、自覺提升、全面發展。匯聚學科優勢,組織教授和高層次人才領銜的地震與地球動力學、地震學、地球位場、空間物理、地球物理與空間對地觀測、智能探測專業課程團隊。
地球物理學“珠峰班”建設“大情懷”思想體系,厚植家國情懷;建設“大地學”知識體系,促進學科交叉、科教融合;建設“大團隊”引導體系,實現大師引領、志趣激發;構建“大平臺”資源體系,推動國際化學習交流;建設“全過程”自育體系,革新教學考核方式,實施學分制,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構建“全方位”培養體系,實行多維度、多層次培養,提升綜合素質,形成校本化特色的“四大兩全”地球物理學拔尖人才培養體系。

“珠峰班”教學實踐活動
堅持思想引領,培育科學精神
地球物理學“珠峰班”注重科研學科交叉、實踐教學協同培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黨建引領、示范帶動,發揮劉光鼎學生黨支部輻射帶動作用引領地球物理學“珠峰班”團學成長,促進優良班風學風形成,營造良好成長環境。堅持選拔優秀青年人才擔任“珠峰班”班主任,配備地球物理學博士輔導員指導學生制定學業規劃、發展規劃。
地球物理學“珠峰班”組織參訪紅色教育基地、國內科研機構,聆聽革命前輩和科學家講述紅色故事、科學家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定期舉辦高水平學術報告,組織師生“面對面”科研交流、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拓展學術視野。開展秭歸、巴東和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進行專業實習、野外考察,激發學習科研興趣,提高實踐動手能力,著力培養具有家國情懷、人文情懷、世界胸懷和科學精神,“品德高尚、基礎厚實、專業精深、知行合一”的未來領軍人才,做人類未來發展的探路者、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大業的主力軍。(編輯 王俊芳 審稿 陳華文)